摘要: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一門具有文化課特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承擔著文學教育與跨文化交流的重任,調整教學內容,加強文本細讀,改革教學方法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應用能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在談到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時指出:“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這個規劃為本階段的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學改革必須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而其中提到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實質上就是應用能力。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越來越引起國內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關注,并且將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2015年隨著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的出臺,不僅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重點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漸向應用型教育轉型。這說明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已在眾多高校中達成共識,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已經成為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
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比,漢語國際教育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專業,它以語言、文化和教育為學科中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應用性、實踐性特征,因而在課程設置上往往傾向于語言文字表達的訓練。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具有文化課的特征,在專業課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課程所無法取代的。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來說,開設這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語言能素養和講析文學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國文化與文學,進而承擔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在應用能力的培養上,其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應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有所不同。
一、調整教學內容,突出基礎性和實用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著明確規定:掌握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在各職能部門、外貿機構、新聞出版單位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這說明基于基礎性、應用型、國際化的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在語言素養方面的要求遠高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和人文素養文學類課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教學內容上,不管是古代文學、外國文學,還是現當代文學都應根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特點進行相應調整,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就中國現當代文學這門課程來說,其內容一般包括1917到當下的文學史和作家作品,非常繁雜,時間跨度也非常大。從學時上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當代文學的學時一般都少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以百色學院為例,該校是一所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被設置為文學史和系列作品賞析課,其中文學史為基礎必修課,作品賞析為選修課。現當代文學史的學習時間為48學時,作品賞析分為現代和當代兩部分,按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分別設置36至16不同的學時,這是面向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開課情況,明顯是弱化了文學史,而加重了作品賞析。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只開設現當代文學史48學時,沒有系列作品賞析課。面對有限的學時和龐雜的教學內容,教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按基礎性和實用性原則進行篩選和調整。如現當代文學發展中出現眾多的文學社團和文學現象,不可能全部講解,只能精選精講,即在整體梳理現當代文學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弱化文學史知識,將教學目標重點放在中國文化的介紹和作家作品的閱讀與講析上,而一般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論爭和作家作品這些內容只能蜻蜓點水般介紹或布置學生課外自學和歸納。在作品選擇方面,也應堅持名家名篇原則,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張愛玲、趙樹理等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像老舍的《茶館》、莫言的《紅高粱》、王安憶的《小鮑莊》、韓少功的 《馬橋詞典》、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賈平凹的《秦腔》等這樣的當代文學作品也應該在入選之列。因為這些作品比較貼近當代生活,文化底蘊豐富,語言鮮活、實用,學生比較感興趣,容易接受。不管是選擇哪些教學內容,在保證現當代文學史課程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都應該重視語言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以突出學生的專業特點。
二、加強文本細讀引導,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文本細讀是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學作品的一種教學方式和閱讀文學作品的一種態度。從字面上看,文本細讀就是仔細地、認真地、深入地閱讀文本,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文本。對于一部文學作品來說,只有深入細讀,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體味其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說:“文藝作品只有通過品鑒,才能使讀者沉浸于藝術享受之中。陶冶情操,開拓視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學作品潛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能得到實現和發揮”(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鑒前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然而隨著消費主義思潮和網絡時代的到來,部分學生的學習越來越功利化,他們寧愿把大把時間花在網絡游戲、刷朋友圈、兼職和考證上,而不肯花心思在作品閱讀上,在他們看來,與其花兩個小時閱讀,還不如做兩個小時的兼職來得實惠。就中國現當代文學來說,盡管其內容與當下社會生活最貼近,但真正對本門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并不多,作品閱讀量明顯不足,閱讀技能明顯薄弱。
從教材與教學上看,開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院系使用的教材大多為文學史和作品選相配套。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此學時的限制,教師們在講授時往往偏重于有關文學史常識的講解,作品常常只是用來印證文學史的某個觀點而簡單地提及或泛讀。這就造成了文學史與具體作品的相互脫離,學生因缺乏對作品的深入閱讀和品鑒,也就體會不到作品的藝術魅力,學到的知識更多的時候也只是抽象的條條框框,難以轉化為能力。這種現象不只存在于現當代文學教學,其他如外國文學、古代文學等課程教學中也較為常見。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文學史的闡釋是建立在具體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離開對具體文學作品的細讀、研讀,而專注于對文學史知識的講授,無異于舍本逐末。所以,在教學時,應重視學生的作品閱讀,并在保證作品閱讀量的基礎上加強文本細讀引導,挖掘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妙之處,以作品的魅力吸引學生,這是任何文學課程教學中都不可忽視的。
從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上看,細讀作品也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如果說寫作技能的提高有所謂秘訣的話,這個秘訣無非就是多讀多寫,讀寫結合。人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現當代文學教學中,除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外,可以嘗試著進行各種文體的模擬寫作練習,以寫作帶動閱讀,讀寫結合,更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為了保證學生的閱讀作品的效果,激發學生的積極閱讀狀態。教師應該將學生的作品閱讀情況納入課程考核體系當中,以考核促進閱讀。當然,在這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是不能少的,如列出具體閱讀書目,提出明確要求,讓學生有方向、有計劃、有目的地閱讀和筆記。對于學生在閱讀和研討中碰到的難題,教師要給予及時幫助和解答,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如網站推薦、資料查詢渠道、工具書等,做學生閱讀和學習的引導者。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創新人才必備的一種重要能力,其本質就是一種應用能力。在現當代文學學習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提供真實可行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并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然而長期以來,高校文學課程教學基本上是采用作家介紹+作品評述的講授方式進行,具體內容大多為作家生平與創作,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或特色), 教學程序簡單僵化,教學方法單一乏味,實踐機會較少,學生學習被動,缺乏思考和活力,在經歷記筆記、背筆記、考筆記等流程后,對所學課程知識的記憶不多,甚至有的學生考完試后連自己是否上過這門課都說不上來,這是一種非常尷尬的局面。這樣的教學顯然不利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當然,講授法作為既傳統又現代的基本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還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對于較難的知識,教師不講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文學史,還是作品賞析,教師必要的講解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體會。但是教師講得太多,甚至從課程開始到結束,從課堂的第1分鐘到最后一分鐘都是滿堂灌,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主動性的發揮。為改變這種現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指出:“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根據這個要求,現當代文學教學應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并根據教學內容特點積極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構建知識學習與能力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一)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是一種頭腦風暴式的教學,是國內外都比較盛行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有效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參與課堂的欲望,也是辯證處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關系,實現師生平等對話的有效方式。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中開展討論式教學,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創造機會。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將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也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分組研討。如講《妻妾成群》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與討論:小說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認為頌蓮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她是真瘋還是假瘋?小說中是如何描寫陳佐千這個形象的?他在小說中的作用是什么?講《紅高粱》時,可以讓學生討論:如何看待戴鳳蓮和余占鰲的愛情?紅高粱這個意象有什么象征意義?講《雷雨》可以提出問題:繁漪到底有沒有病?引導學生閱讀與討論。 講《棋王》,可以讓學生想象并描述王一生在九局連環車輪大戰中的場面。通過這樣的問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深入閱讀和思考作品,并在不斷思考中體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而且通過討論發言,也能有效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帶著任務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現知識和建構知識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用于各類課程教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需要學生深入閱讀具體作品或文學原典,以一個文學接受者的身份置身于閱讀活動之中,才能感受和體會文學的情感和美感。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究。如學習《茶館》,課前可以布置學生自主閱讀作品,小組研討,梳理其中的人物關系,并根據作品繪制一張茶館場景圖。由于此劇中人物眾多,關系復雜,學生要理清其中的人物關系,繪制茶館場景圖,必須細讀作品,發揮想象。課堂上,讓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進行比對,大家互評;課外,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自主選擇劇中片斷進行閱讀和揣摩,然后角色表演。教學《妻妾成群》可以讓學生探究小說與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不同;講《金鎖記》,可以讓學生課后搜集、查閱關于該作品的研究成果,然后進行整理和歸納,總結該作品的研究現狀,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設想。這樣的探究式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更是一種促進。
(三)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從來都不是僅靠課內時間就可以實現的,必須由課內到課外加強學習,現當代文學更是如此。為提高學生學習現當代文學的興趣,教師還應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鍛煉中提升自己的綜合應用能力。如舉行現當代文學讀書筆記交流會、讀書報告會,現當代經典詩文背誦與朗誦,現當代經典詩文書法展,現當代文學專題辯論賽,主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現當代文學影視改編作品鑒賞,話劇排演,小說改編,微電影創作與演出,這樣的活動學生樂于參與、樂于學習。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現當代文學作品編寫流行歌詞,寫廣告語,激發學生閱讀現當代文學經典的熱情,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此外,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就業特點,開展教案寫作和教學演練,模仿經典作品寫作各種應用文、美文、學術文等,使學生將現當代文學的語言藝術化為己有,進而轉化為一種實用的技能。
以上教學改革是筆者在教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粗淺嘗試。常言道“教無定法”,“因材施教”。在課程教學中,不管是作何改革,以何種方法施教,都應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1]齊慧爽.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方法改革嘗試[J].現代語文,2014(02).
[2]黃雪婷.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實踐性教學[J].百色學院學報,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