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紅

俗話說得好,養生以不傷為本。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盲目養生等于養病。不同年齡的人,養生也各有側重點。
我曾有個患者,從3歲到7歲,平均一兩個月發一次高熱。一問才知道,媽媽把孩子喂得太飽了,幾乎頓頓雞鴨魚肉。大人吃多了都會生病,何況脾胃不足的孩子呢?因為他年紀小不知道節制,所以外受風寒、內傷飲食的情況時有發生。我讓那位母親調整了孩子的飲食,再經中藥調理,孩子的身體很快恢復了,此后很少發熱生病。
還有一個孩子,是一個斷奶不久開始吃輔食的孩子。家長加了輔食后,每天晚上睡前給孩子喂一次奶,發現孩子夜里睡不踏實,愛出汗、鬧騰。睡前要不要加頓奶,這要看具體情況。胃口好的孩子,喂過奶后,可以踏實睡眠;胃口差的孩子,如睡前喂得飽飽的,脾胃消化起來比較吃力,他怎么能睡得好呢?自然會出汗、鬧騰,有的孩子還流口水、眼睛閉不上、咬牙,這都是脾虛的表現。這樣的情況也常見于3歲以后的孩子,有的父母知道晚上不該給孩子喂奶,但老年人堅持睡前加一瓶奶,導致孩子睡不踏實。孩子吃得太飽,胃撐得難受,導致無法安睡,久而久之,孩子還會脾氣暴躁。
古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饑是說竭其飲食,寒是適其寒暖。明代醫書《育嬰家秘》曰:“養子須調護,看承莫縱弛。乳多終損胃,食壅即傷脾。被厚非為益,衣單正所宜。無風頻見日,寒暑順天時。”意思是,乳汁喂多了會損胃,食物吃多了會傷脾;穿得太厚并不好,穿單薄些反而適宜;沒風時要去曬太陽,寒熱要順應天時。
我診治過一個小伙子,他雖身材高大,但脈象很細,身體也容易感到疲勞。他愛吃水果,而他的脾胃差,陽氣不生發,還吃這么多難消化的肉類和寒涼的水果,自然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再加上課業重,睡眠往往不足,家長為了給孩子補身體,又給他吃大量肉、蛋、奶,導致他的脾胃和氣血大受傷害,脈搏就會又細又弱。
青少年應該是生機勃勃的人群,而不應該過早出現早衰現象,要學會“減法養生”。
有的中年人關注養生,但方法錯誤,比如他們吃大量補藥,導致脈搏又沉又緊,氣血不流通。
中年人面臨身體的盛衰分水嶺,很多疾病都是在四五十歲后出現,這個階段可以說是養生的承前啟后階段。中年人養生可以參考明代養生大家龔廷賢的一首養生詩:“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食唯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每把戲言多取笑,歡樂愜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度百春。”
老年人氣血衰弱,臟器衰竭,代謝能力非常差,疾病來了難以抵抗,不像年輕人免疫力強。
我曾經醫治過一位80歲的老人,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同時還有膽囊炎。膽囊炎使他痛得整夜睡不了覺,整天都坐臥不安,但因患高血壓和糖尿病,他沒法手術。我用中藥給他治愈后,告訴他不要擔心沒營養而多吃肉、蛋、奶。他本來就患膽囊炎,可以說膽囊功能幾乎喪失,肉、蛋、奶如何消化呢?這位老先生過去無肉不歡,脾氣也很暴躁,減少肉、蛋、奶后,脾氣好了很多,身體也越來越好。
還有的子女為孝順老人,給老人買很多水果,而水果屬于生冷食品,吃多了對老人身體的傷害大。
明代名醫龔廷賢在《壽世保元》里說過,人們知道用飲食來養生,卻不知飲食失調也能損害身體,所以適當地調和飲食能防患于未然。凡是飲食,四季都應時常溫暖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