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偉 葉晟昊
【摘 要】 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工業、知識經濟和創意經濟的結合,既符合經濟發展和轉型的需求,又契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為了提升中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質量和規模,急需尋找到方法,來解決創意產業成果產業轉化率較低,創新層級落后于國外先進地區,創新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網絡發展不足的問題。本文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收集37個城市的截面數據,利用“熵值法”構建解釋變量,并使用OLS最小二乘法對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各個因素進行分析,得出社會資本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顯著正向影響。
【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 社會資本 文創園區 公共空間
隨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轉型升級,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2015年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的總產值達到了2.25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的2.91%,從業總人數達到了2950萬。文化創意產業的憑借其高附加值、低污染、產出率高、融合滲透力強等各種優勢,得到了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中國正處在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為主導的關鍵時期,而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優勢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一、文化創意產業概述和現狀
1.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及發展的動力機制
世界上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首次定義出現在1998年。英國的《創意產業專題報告》把創意產業定義為從個人的技能、天分和創造力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通過開發知識產權來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2003年,世界產業之父——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2003)在《創意經濟》一書中,將創意產業和創意版權定義為“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這四個產業的總和”。
對于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的動力機制,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人力資源、消費導向的轉變、信息技術、政策扶持和產業集群。但Enkhbold Chuluunbaatar,Ottavia等(2014)經研究后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依賴于特定的集群,社會資本對其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2.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起步于從20世紀90年代,到2002年末只有48個園區建成,2012年時出現井噴態勢,達到1457個,并在2014年時達到2570個園區的頂峰。2015年,園區數量稍有回落,全國正常運作的園區在2500個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文創園區發展存在區域非均衡性,主要文創園區集中于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三大經濟圈,數量約占全國的62%左右。
在實踐中,出現了文化創意產業依賴傳統工業,產業結構不平衡等諸多問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突出地表現為支持創新的市場化投入-產出機制的不完善、創新產業鏈市場化程度弱以及配套性公共設施和公共空間不足,影響到創新型社會網絡的形成以及創新理念的激發、形成、產品化和市場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擬對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因素,特別是社會資本因素,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
三、城市層面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因素分析
1.理論分析
對于任何產業來說,客戶的消費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甚至直接決定了產業的發展空間。
文化創意產業來的核心資源就是創造力,也就是創意人才,其所涉及的各個生產環節(生產、交換、分配及消費)都是與人才密不可分的,極其依賴人的心智能力。而當各種新的創意和想法產生后,就需要物質資本來將原創性的文化創意規模化、產業化,從而使之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從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一般規律來講,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后,必然迎來創新驅動的發展階段——科技驅動。任何產業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而文化創意產業區別于傳統行業的特殊性又使其特別依賴于政策扶持。最后充滿創新氣息的文化氛圍會直接促使創意的產生,也會間接地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費量。
但是,文化創意產業不同于傳統行業,它的固有特征使得它在發展過程中容易遭遇許多問題,有些需要利用社會資本來進行解決。其機制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資本通過人際網絡、信任、合作等要素對市場失靈進行補充、糾偏,從而配置資源;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個體多為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資源,需要通過信任、合作來擴大交往網絡、共同抵御市場風險;再次如果企業、同行、顧客和專家能夠以信任、承諾與合作的精神把物質、知識和技能結合起來,創造活動就會變得更有效率,回報也會更加豐厚。最后,文化創意產業主要依靠“專家思維”,需要一個寬松的創作環境,需要應用社會資本來進行“軟性”治理,而非嚴格的科層制。
2.實證分析
在之前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遵循系統性、可比性、實用性以及系統優化的原則,本文選取了六個方面15個指標。之所以舍棄了政府政策是因為這個指標單獨量化的難度較高,且通過其他指標間接作用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因此將政策因素拆分融入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技術支持中。
本文的樣本范圍包括4個直轄市,26個省會城市(由于數據可得性原因,未包含西藏自治區的拉薩),以及7個經濟強市深圳、寧波、溫州、廈門、青島、大連、無錫,均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本文寫作時,各城市2016年版的統計年鑒(反映2015年度數據)還未全部出版,因此本文所采用的數據均為2014年的統計數據。
由于本文所涉及的解釋變量都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標,因此采用“熵權法”對各個指標加權后進行合成。在對合成結果進行排序和分析后,可以看出一線城市以及東南沿海城市的數值普遍高于其他內陸城市,這與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實力分布情況相一致。但是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這兩個解釋變量的值有其自身特點。從人力資本上看,絕大多數省會城市都大于非省會城市,這可能是由于省會城市對于人才扶持政策更強,且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更多;文化氛圍的排名較其他項目來說也有有明顯的特征,杭州、重慶、天津等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名列前茅,也從側面反映了本文數據計算方法的科學性。
按照本文的邏輯,經過多種曲線估計法擬合度的比較,最后采用包含以下參數的OLS線性回歸模型,將基本模型設定為:
Si=b+a1Demai+a2HumCapi+a3MetCapi+a4Techi+a5Culti+a6SocCapi+ εi
利用Eviews軟件對上文所得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后,所得結論如表2所示。
(1)R2和修正后的R2均達到0.85左右,這代表實際數據對模型的擬合程度較高,能夠對被解釋變量85%的變化進行解釋,說明本文所考慮到的解釋變量較為全面。另外,模型整體的F值達到39.43,說明模型總體在0.1%的統計水平上仍然顯著,是有效模型。
(2)本文重點討論的解釋變量——社會資本(SocCap),t值達到4.48,是所有解釋變量中最高的,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實證結果很好地印證了本文的觀點:一個城市的社會資本的高低對于這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3)所有的變量都基本通過了t檢驗,除了需求條件(Dema)略遜色一些,其他變量均在10%的統計水平下顯著。
四、結論和建議
從宏觀的城市層面來看,社會資本可以通過促進集群規模的擴大,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延伸,信息的交流共享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多角度、全方位地支持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信用、互惠、合作和充足的社會網絡,有利于豐富集體福利,活躍社會表達機制。
首先,政府應當大力營造各種平臺,在知識產權、市場競爭、融資方式、政策引導等方面加強制度供給,使整個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參與個體自發地組織起來,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從而建立起社會網絡和規范。特別是在園區大型活動組織方面,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網站來發布活動信息,以防止由于單個園區影響力不夠而導致園區公共活動信息不為大眾所知。
其次,一個致力于發展文化創意的城市需要表現出強大的公共產品供給與服務能力,包括擴大公共交往空間、加大交通建設、降低犯罪率等,通過社會網絡、信任和規范三個方面全方位地加強城市的社會資本。這可以有效地擴大城市的寬容度,加深城市的融入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形成穩定的創意階層,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最后,政府應當多與國外文化創意產業發達的城市建立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這樣既可以借鑒國外城市的成功經驗,為中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優秀范本;也可以方便國內的創意人員進行更加頻繁地對外溝通,吸收最新的趨勢和先進的思想技術。
【參考文獻】
[1] John Howkins.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J]. Penguin, London, 2003
[2] 杜海東. 社會資本視角下的創意產業發展策略[J].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36-39.
[3] 鄭彥松,高長春.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城市競爭力[J]. 現代商業,2014,16:66-68.
[4] 張林,錢琳.創意產業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73-76.
[5] Enkhbold Chuluunbaatar, Ottavia, Ding-Bang Luh, Shiann-Far Kung. The Role of Cluster and Social Capital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J].Social and Behavioral
[6] Putnam, R.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7] 汪居揚.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基于社會資本的視角[J]. 商場現代化,2009,19: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