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霞

摘 要:一個有效的提問勝過教師的多遍講解。“有效提問”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文章在分析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提問”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具體的操作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有效提問”;問題設計
一、“有效提問”在學生學習中的意義分析
高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常要解決很多問題,但很少有人想過這些數學問題是如何設計的。一個好的問題最起碼是有效的提問。“有效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分析,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
“有效提問”的意義在于:①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帶著對題目的好奇和對答案的渴望,自覺尋找解決的途徑和方法;②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收獲數學知識和解題方法的同時,讀題能力、邏輯分析能力以及解答題目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③可以激發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自覺自愿地對題目進行解析。學生為了解決題目,會不斷地增加自己的知識積累,學習更好的思維方法,從而提高自身的數學解題能力。
二、“有效提問”在教學實踐中的操作策略
1.問題設計要與課本知識銜接
教師在講完例題之后,會給學生布置練習題,借鑒例題的解答方法,去解決一些相關問題。例題是對數學原理知識的基本應用,而教師設計的“有效提問”比例題要靈活、深入和寬泛,要讓學生突破例題的局限,體驗所學原理知識在其他范圍內的應用。學生在探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對課本知識有了一個深層次的理解,透過題目看到原理的本質。這樣,無論數學題目怎么變化,學生都能“以不變應萬變”。
例如,在學習了集合的概念之后,為了引導學生對集合的知識做進一步的深入探究,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集合A={x|x2-1<0},集合B={x|x2-4<0},求集合A與B的交集。
學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討之后,思路一步一步清晰:由集合A我們知道集合A={-1 x<2},教師通過畫出數軸,讓學生觀察并思考,那么集合A與B的交集是{-1< x<1},即集合A,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們觀看圖形,集合B完全是包含集合A的,所以又有什么結果呢?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集合B包含集合A,那么集合A與集合B的交集就是集合A。 2.問題設計要把握好梯度 提問是否有效,問題的梯度性也很重要。問題有梯度就是要從簡單到復雜、從現象到本質、從問題的提出到原因的解讀與檢驗。題目經過梯度性處理,學生就會對學習充滿信心。 3.問題設計要推陳出新 學生在做過一些類型題后,很容易產生應激反應,陷入慣性思維,將自己總結的解題方法照搬。為此,我們在設計有效提問時,一定要注意巧設陷阱,推陳出新,讓學生的習慣性思維有所警醒和變通。另外,多設計一些“一題多解”的問題,讓學生用幾種方法來解答,然后師生分析這幾種解題方法的優與劣,并選擇最簡便的一種。 4.問題設計要關注邏輯內涵 每一道數學題都有一定的邏輯性,我們在設計問題時,還應該關注問題的邏輯是否完整和正確。這樣的話,學生在解題時就能遵循一定的邏輯,整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從而明白題目與課本知識的關聯性,總結出類似題目的邏輯結構。 5.問題設計關注時事生活 設計有效提問時,如果能與當前時事、熱點問題或者學生生活經歷相結合,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共鳴,消除對數學的陌生感,并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世界,分析事件背后的數學原理,增強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簡單隨機抽樣”的內容時,我們可以結合食品安全的話題,設置問題情境,假如你是質檢人員,對某奶業集團的純奶如何檢測?經學生討論,辦法有三種:①一盒一盒全部檢測,但太浪費時間;②每一箱拿出一盒來檢測;③隨便拿出一部分來檢測。 師生通過研究得出:抽取一小部分來檢測的方法非常有效。但如何抽取呢?這個問題情境緊緊圍繞 “為什么要用隨機抽樣”及“如何展開抽樣”兩個核心點展開,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增強了學習動機。 總之,有效提問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解題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都有重要意義。數學教師要科學設計問題,注意與課本銜接,把握好問題梯度,關注邏輯內涵,關注時事生活,在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同時,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山西省長治市城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