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彩云
幾何圖形的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幾何圖形的概念是由屬性、內在關聯性所組成的,所以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會讓他們產生較強的畏難情緒。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對幾何圖形的教學方法做出適當的調整,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與喜好來設計教學方法。
一、利用直觀經驗,幫助學生理解幾何圖形的概念
1.借助直觀道具
小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與直觀思維為主,教師如果能夠在課堂中運用一些直觀的輔助道具,那么將更加有利于小學生理解幾何圖形的概念。例如,在教授《長方體與正方體》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紙巾盒、魔方、書籍等實物來輔助教學,讓學生可以直觀地感知到有關于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點。此外,教師還要拿出一部分的課堂時間來讓學生進行動手實驗,利用長方體模型來讓學生自行列舉出長方體面與面的特征,在此基礎之上觀察正方體的棱,由棱引出長方體的頂點。當學生在自己動手“數一數”和“比一比”的過程當中,他們會逐漸了解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諸多特點,在滿足于學生直觀感知需求的基礎上來加深他們對幾何知識的理解。
2.利用直觀操作
對于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均尚未發育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教師如果運用聽、說、讀、寫、看等傳統方式來進行幾何圖形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很難讓學生去熟練地掌握幾何圖形的本質屬性。基于此,教師要摒棄以往的“滿堂灌”與“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通過直觀操作的教學形式來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幾何圖形的概念。
例如,“體積”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抽象概念,教師要采用一些直觀的操作方法來讓學生從視覺的角度著手學習。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一段“烏鴉喝水”的動畫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一下數學課程中所隱藏著的生活智慧。其次,教師要運用實際的實驗操作來讓原本“看不見”的體積空間變成“看得見”的實物。在一個空的玻璃杯中裝入三分之二的水,用筆做好水位標記,然后在水中放入一塊石頭,讓學生觀察一下杯中水的變化,同時讓他們思考一下水位上升的原因。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會理解到,將石頭放到水杯里以后,杯中的空間就被石頭占據了,所以將水位“擠”了上去。最后,教師在另外一個同樣大小且水位相同的玻璃杯中投入一塊更大的石頭,讓學生觀察水位的變化,同時思考問題,為什么水位上升得更多?學生在經過觀察和交流后給出結論:這塊石頭比較大,在水中占據了更多的空間,所以讓水位上升得更多。通過此種教學方式,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到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另一方面還幫助他們直觀地了解到結合圖形的概念本質。
二、圍繞幾何圖形的特點來開展教學
1.圖形變式
小學數學幾何圖形的概念表述雖然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幾何圖形本身卻具有不同的位置與形狀。簡單來說,變式即為超出特征以外所表現出來的變化,同樣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是改變的本質特征維持不變,非概念本質特征出現變化的實例。在日后的幾何圖形教學課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此類事例中所存在的差異性,讓學生在接觸圖形變式的過程中來更加熟練地掌握有關幾何圖形的概念。
2.表象作用
一方面,教師要在課程開始之前準備好教學材料,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中通過這些圖形材料來直觀地理解幾何圖形的概念;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教學現狀與學生的掌握情況來對幾何圖形的形成表象展開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引導學生結合以往所學習到的相關知識來將直觀材料所具有的特征描繪出來。例如,在教授《圓柱的認識》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列舉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圓柱形物體,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根據這些物體來理解圓柱圖形的特征,繼而更好地理解圓柱體圖像的概念。
三、結合實際來強化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以后,應當拿出一部分的課堂時間來帶領學生開展演練活動,一方面來全面地了解學生對幾何圖形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運用幾何圖形概念的有效方法,繼而達到鞏固知識、加深印象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完有關于“正方形的周長”課程后,教師就可以以“正方形的長與寬”來設計問題,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利用長和寬來求得正方形周長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周小平.探析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概念的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13(4):126.
[2]張亞東,韓小偉.談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概念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2014(2):143.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池店鎮雁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