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勁松
摘 要: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要求必須重視情感教育。中學美術課程是開展情感教育的重要陣地。為了發揮好中學美術情感教育功能,文章從貫穿平等理念、重視學生情感體驗、創新教學方式、多載體展現素材這幾個方面就中學美術情感教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美術;情感教育;路徑
情感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旨在通過對學生情感的關注與引導,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學美術課程在培養學生美學思維的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載體。為了發揮好中學美術的情感教育功能,本文結合筆者教學實際,就中學美術課程情感教育路徑進行了總結。
一、貫穿平等理念,讓學生獲得尊重感
由于歷史、文化等原因,長期以來,“學生屈從于教師”的權威教育在我國教育中占主導地位,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情感的培育。現代教育理論更加強調“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平等”。平等有利于讓學生獲得尊重感,健全人格。同時,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發育的關鍵時期,師生關系的平等有利于引導教師與學生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距離。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要求中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師生角色的互換,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重視維護中學生的自尊心,適時鼓勵、合理評價,避免使用負面評價詞匯與用語;以興趣為紐帶,實現情感教育的目標。
二、重視學生情感體驗,滲透情感教育策略
情感教育必須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中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美術作品的形象、色彩、意境等開展針對性的情感教育。美術作品本身能夠給人美的感受,培養美學思維,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教師宜根據教學目標與內容,適當地向學生展示各類經典作品,并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因子,通過作品認識作者,并進一步解讀作品,比較自己與作者在人生中的異同,幫助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長。梵·高是西方美術界的天才,但是生前長期落魄,逝世后作品才獲得了世人認可。在教學中,通過集中展示梵·高的作品,多數學生能夠從作品中讀懂他的懷才不遇,并同情他的遭遇。一些學生還能夠從梵·高的遭遇出發,認識自己在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主動改進,取得了較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三、創新教學方式,誘導學生情感形成
在中學美術情感教育中,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主動誘導學生情感的形成。比如,在《向日葵》的教學中,采用開放教學模式,不設置標準答案,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期望表達的內在情感。在開放模式下,學生們認為該作品不僅反映了向日葵追求光明的理想,也體現了向日葵勇于成長、不懼條件惡劣的意志品質。通過集中討論,學生普遍認為自己也應該具有不懼艱苦、勇攀高峰的意志。除了開放式教學,還可以在中學美術教學中靈活運用任務教學法、合作學習法、情境教學法等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情感教育目標。
四、多載體展現素材,培育學生人文情懷
在中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使用多種素材,有機整合并展現各類素材,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情感教育目標。比如,在國畫賞析中,通過展示《清明上河圖》,學生對北宋時期中國的繁榮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師鼓勵學生自行收集各類素材,通過參與體驗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比如,在“西方美術史”教學中,運用任務教學法等方式,通過分組要求各個小組收集現代派、古典派、印象派等派別的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并嘗試進行自我分析,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教師應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善用互聯網資源,通過互聯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素材資源。同時,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技術等,開展信息化教學,適應信息時代需要。
總之,中學美術課程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要把“興趣培養作為第一關節”,根據中學生身心發育的特點,讓學生獲得尊重感,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黃 曦.中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理念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4(20).
[2]陳正斌.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5(1).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墩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