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旋 溫政 李春元 陶秋云
【摘要】將研究性學習方式引入課堂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亮點舉措,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其目的是要轉變思想品德課照本宣科的現狀、提高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培養學生基本科學素養以及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本文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選取了研究性學習方式在日常教學中運用的片段,也反思了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利弊。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方式 思想品德教學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66-02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知識面廣、教學信息量大,涉及道德、心理、法律、國情四大板塊,有很強的綜合性。教學要求高,要能觸發、引導學生內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幫助學生建立起面向社會需求、面向未來的人格體系。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其他學科有較強的知識傳遞性,而思想品德學科更注重的是學生內在的體驗和情感的認同。目前,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課時安排得相對不足的情況,在中考指揮棒的要求下,原本應該開展的實踐、體驗活動被無形壓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同時兼顧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將“內化于心”的所學“外化于行”,筆者做了認真的思考與研究,而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引入,是我們化解照本宣科和提高學生素質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1.研究性學習方式的總體設計
1.1研究性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需要把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引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模擬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主動獲取知識、提升能力、解決問題。在這種學習方式下,教師是以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身份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興趣、需要出發與教師一起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成為學習與研究統一的能力者。研究性學習方式下教師的教學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良好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研究熱情;精心設計課堂問題, 指導學生思維方法;重視教學評價、加強教學反饋等。
1.2研究性學習方式的評價體系
我們根據初中生的特點,設計了相對簡潔有效的評價方式。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我們的評價方式,不僅重視對結果的評價, 更要注重在研究過程中情感投入、參與態度、思維模式、方法策略、合作效果等內容的評價, 堅持采用鼓勵性評價。評價的主體除了學生本人自評、還可以通過組內、組間、同學間、師生間的交流、討論等多種形式加強教學反饋。
2.研究性學習方法具體實例
基于以上理念,我們嘗試將初中思想品德課研究性學習活動分成兩部分:一是常態教學課堂中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二是在輔助性課外教學實施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2.1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2.1.1創設研究情境,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
創設研究情境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條件,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時,情境創設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所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研究的積極性。如:教師在講授“做理智的消費者”知識點時,從生活角度出發,先播放了城市購物美食節的宣傳短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當下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接下來,教師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在購物美食節中你會選擇什么樣的商品?為什么?”引起學生對平時購物是否合理的反思,達成培養學生合理消費的目標。緊接著老師又以情境“我”在購物美食節上購物出現的消費糾紛引發學生正義感,讓學生想方設法幫助老師解決糾紛,進而突破教學難點。從學生興趣出發創設的消費情境使學生在整堂課中保持著較高的積極性與參與度,教學也能得心應手。
2.1.2精心設計課堂問題,指導學生思維方法
課堂中的每一分鐘都是寶貴的,教師在課堂上拋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應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達成教學目標的。在突破七年級教學難點“換位思考的作用”時,我們在創設了校園情景劇《如此妙招》,該劇講述了小軍早晨來到學校后發現自己座位下有垃圾,決定采用趁人不注意時把垃圾踢走的“妙招”。我們通過層層遞進式的設問“你是否贊同小軍的‘妙招?”→“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還有哪些處理方法?” →“不同的處理方法各自帶來的結果是什么?” →“哪種處理方式最好?從中你得出什么結論?”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通過開放式問題的設置和學生對自己回答情況的分析,學生們自己歸納、總結出換位思考的作用,也正是因為這是學生經過自己研究得出的結論,所以他們更能從情感上認可這一知識點,而非停留在淺顯的“認知”層面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即“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學生訓練的是思維的發散性、完整性;學習方式轉變成主動性的、自主性的學習方式。
2.2 輔助性課堂中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思想品德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學科,隨著中考等選拔性考試要求的不斷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需要在平常的教學中不斷積累了訓練。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充分利用校本特色課程開設了思想品德課程的姊妹課——社會實踐課和實時論壇。
2.2.1社會實踐課中的研究性學習
在社會實踐課中,研究性的學習方法被賦予了更多的要求,我們加強內聯,注意學科間的結合和滲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整合起來。如:在教《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一框題時,班上的一些學生對生活中的垃圾的處理和再回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利用課余時間也收集了一些相關的資料。我們因勢利導,讓他們去向化學、物理、生物老師求教。通過與這些學科的老師的溝通和學生自己的探索,學生在樹立環保意識的基礎上,還掌握了運用化學、物理及生物技術處理和回收資源的方法。他們的學科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培養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的思維方法。類似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我們還運用到《我國的精神文明》知識板塊中。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生興趣盎然,但思想品德課切入的角度有限,我們就引導學生多和歷史、美術、音樂老師交流,學生的研究積極性得到了保護。于是我們可以看見藝術節上學生們蠟染、毛筆、古箏、篆刻等傳統藝術作品不斷涌現,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2.2實時論壇中的研究性學習
在實時論壇中,學生討論的主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當下發生的社會事件自主確定的,在課程涉及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這一內容時,學生們緊扣當下最熱門的敘利亞局勢,各抒己見,討論異常激烈。他們還通過自己收集的網絡視頻新聞,呈現戰爭中的敘利亞平民生活,直觀的感受到當下自己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和對霸權主義的痛恨,升華了學生對和平的熱愛。更難能可貴的是,一小部分同學還學會運用換位思考的理念,從國家利益出發,嘗試站在不同的利益團體角度客觀的評價這一事件,他們嘗試脫離新聞媒體報導的束縛,辯證的看待變化中的世界。這樣的“實事論壇”教師敢“放”學生敢“鉆”,學生知識的習得、思維的靈活性和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3.討論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對我們教師的教學是一個新的挑戰,教師教學中要考慮的因素變得更廣泛了。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基礎、探究能力、心理特質及年齡階段都是不可忽略而存在的,教師不能脫離實際而急于求成。教師要進行研究性的學習,也要不斷提升自我,培養研究性學習素養,成為研究性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也應看到,由于研究性學習效率較低, 且需要較長的時間保障, 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思想品德教學中, 不能每節課、每個知識點都要求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去獲取知識。在不具備研究性學習活動條件下,對于某些慨念性的學習內容,教師的直接講解和接受學習也是必要的, 傳統教學模式也有其可取之處,兩者應該是一種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 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 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孫鈺柱.當前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6,(10)
[2]譚頂良,周敏. 學習方式的轉變:熱點冷觀[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