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青
【摘要】長期以來,課外閱讀僅被看作語文教學的點綴,但實際上課外閱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是豐富學生知識面的重要途徑,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符合新課改的教學改革需求,因此在新課改下,課外閱讀也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課外閱讀并沒有專門的教材,在課外閱讀教學指導方面目前也沒有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案。基于此,本文就嘗試從單元類結構教學的全新視角,對課外閱讀課程化構建展開較為深入的探討,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單元結構教學 課外閱讀 課程化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100-01
課外閱讀課程化即將課外閱讀教學以語文課本教學的方式,在課堂上開展課外閱讀教學,使課外閱讀得到有效落實,真正將課外閱讀納入到小學語文的教學體系中[1]。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編制課外閱讀材料,為保證課外閱讀課程化教學的有效開展,在課外閱讀材料的整理、歸納方面,就需要采取一定規律,不能隨機選取課外閱讀材料,建議緊扣語文課本的教學內容。故本文嘗試從單元結構教學的角度出發,結合課本教學內容,對課外閱讀課程化的優化構建,具體如下。
一、單元類結構教學的內涵概述
所謂“類結構”即是整體論點方向一致、目標一致、結構一致、題材一致等結構類似的集合,將同一類文章整理成一個教學單元,形成單元類結構。例如在教材中的風景描寫文章歸為一類,將童話類文章歸為一類等等,各歸納為一個單元類結構[2]。單元類結構教學,就是以一個階段內統一對某一個單元類結構的文章進行教學,加深對這種類型文章的理解。
二、基于單元類結構教學的課外閱讀課程化構建
(一)課外閱讀課程教學的閱讀材料設計
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要盡量選擇要緊扣課本教學內容,根據本學期的課文教材內容,選取題材、閱讀難度近似的文章。即在一個學期開始前,針對該學期的幾篇重點文章,結合文章的類型、題材、目標、難度,各選取幾篇“類結構”的文章,并整理成若干個單元類結構,作為課外閱讀教學材料。
(二)課外閱讀課程的時間安排
在課程時間的安排方面,也要緊扣課本教材,每當學習完課文教材中的某個重點文章后,就以事先準備好的該篇課文類結構課外閱讀材料單元進行統一教學。在教學課時安排方面,可每星期從現有的教學課時安排中安排1-2節科室進行課外閱讀教學。此外還可利用如早讀、午間休息等零碎時間開展課外閱讀教學。
(三)課外閱讀課程化教學方法
(1)讀與思的結合
在閱讀中融合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否則很容易變為“走馬觀花”。因此在課外閱讀開始前,為了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帶著思考,可先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一個文章的核心就是寫的內容,從這個角度設置層層遞進的三個問題,分別是“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內容?”、“文章以什么方式寫的?”以及“為什么要寫這個內容,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來寫?”[3]
(2)讀與寫的結合
教育家徐特立曾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后如果開展針對閱讀的“寫”,能夠通過實踐,加深對閱讀的理解,并學會如閱讀中學到的字、詞、句式、寫作方法等的活用。例如在進行景物描寫類課外閱讀單元類結構教學后,可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景物描寫的文章。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可要求學生在閱讀教學后,對其中的生字、生詞、修辭句式等進行聽寫寫聯系或,生詞、修辭造句,或短篇幅文章的仿寫,如描寫某段風景、場景、某個人物的外貌、某個事件等。總之,讀與寫的結合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這種方式實際上也是一種遷移,加深了閱讀文章的印象,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有所收獲,實現語言能力的積累。
三、結束語
課外閱讀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模仿文章的句子、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缺少性質有效的課外閱讀教學方案,基于此,本文首先從單元類結構教學的內涵入手,在此基礎上,結合單元類結構教學法,分別從課外閱讀課程教學的閱讀材料設計、課程時間安排以及課程化教學方法,對基于單元類結構教學的課外閱讀課程化構建展開探討,旨在促進小學課外閱讀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吳小東.小學課外閱讀成效不佳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62.
[2]周慧慧,武藝強.小學課外閱讀的現狀與教學策略探究[J].才智,2015,(13):6.
[3]徐艷.淺談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5,(0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