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娟 楊朋
【摘 要】隨著微時代的到來,以微博、微信、客戶端為代表的“兩微一端”新媒介,正迅速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輿論場。本文結合輔導員工作實際,對如何借助微信公眾平臺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一些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也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當前,如何應對新的形勢,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出成績,有特色,是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作為網絡自媒體,微信所具有的開放性、原創性、即時性、直觀性和便捷性等特點與年輕人的個性相契合。但微信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困難與挑戰。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微信帶來的社會政治文化影響,并找到將微信應用于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科學方法和途徑。
1 當前新媒體形態發展及在高校大學生中的運用
對于新媒體的界定,可謂眾說紛紜,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新媒體是基于網絡空間的媒體,網絡空間最大的特點是信息的自由傳播,是實現所有人對信息大規模、及時傳播的新空間。
目前,我們正在經歷互聯網深刻改造傳統行業、領域的偉大時代。手機飛信、微博、QQ、人人網、微信等新媒體在校園中迅速普及。據《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6(2015)》顯示, 2015年我國互聯網網民接近7億人,普及率達到50%,手機網民超過6億人,中國受眾正大規模向移動互聯網平臺遷徙。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微信群體占網民總數的57.8%,其中在校大學生所占的比例為69.1%,可見國內微信的主要使用群體是高校大學生。從2011年到2016年,短短五年的時間,微信儼然成為年輕人經常使用的溝通交流平臺。作為時下普及最廣的微信是顛覆話語權的網絡寵兒,開創了無微不至的信息新時代。
2 輔導員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
2.1 微信公眾平臺及特征介紹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手機免費聊天軟件。而微信公眾平臺自2012年8月正式上線后已被廣泛應用,就高校而言,學校、部門、學院、社團、學生會等各個層面的機構或組織都開通了微信公眾號。
2.1.1 廣泛的普及性
2016年3月,第三方監測數據,月活躍微信用戶數突破7億。大學生對微信的認可度和接受度較高,且微信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價值觀念均產生了重要影響。相應的,微信公眾平臺滿足了學生社交需要。
2.1.2 功能多樣化
微信公眾平臺可發布包括網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圖表、第三方鏈接等多種類型的信息。較之于平面海報、雜志、手機短信,信息量更大,內容更為豐富。
2.1.3 傳播效果強
微信公眾平臺發送內容的方式是實行一對多式的,可以精準群發至訂閱者。學生可即刻瀏覽內容并能轉發、分享、傳遞至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實現一人傳十,十人傳百“雪崩式”的傳播效果。
總的來看,作為新興的網絡媒介,大學生已經成為使用微信最為廣泛和活躍的群體,這為輔導員有效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
2.2 輔導員利用微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對策
輔導員不僅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還承擔著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如何有效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證與學生的溝通渠道的及時性和暢通性,對于輔導員開展工作至關重要。微信公眾號的出現很好地契合了當代大學生思政治育需要,因此,輔導員應該加強新媒體意識,充分利用好這一科學平臺。
2.2.1 主動占領微信陣地,加強思想引領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意見》中強調: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1)發揮微信的“窗口”作用,了解學生。當大學生在生活、情感、學習上出現困難時,更傾向于把信息發表在網上,俗稱“吐槽”。通過互加微信好友,輔導員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生活及學習動態,如果在微信上出現了一些學生思想上的情況,輔導員要給予及時有效的引導。
2)發揮微信的“載體”作用,引領學生。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通過構建公眾平臺、微信群、朋友圈等載體,傳播“正能量”,傳遞主流價值觀,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思想上對學生起到引領作用。
2.2.2 提高輔導員自身的媒體素質
輔導員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素養。學生輔導員應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武裝下,系統詳實地更新思政教育理論的知識結構,使工作更加鮮活。
2)提升媒介技術。當前輔導員要加大對新媒體的運用和學習,組織針對性培訓,提升輔導員在媒介知識,實現輔導員的媒介技術與學生掌握的技術基本同步。
3)提升研究能力。在“會用”、“好用”、 “用好”的基礎上,輔導員應借助實際效用,對通過微信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抓住大學生群體對信息的關注點和共鳴點,潤物細無聲地進行大學生思想引導工作和價值引領。
2.2.3 提高大學生的媒體素質
高校應幫助大學生學會甄別與篩選信息。引導大學生對媒介信息形成自身客觀的認知和評價,進而做到在面對網絡信息時不盲從,不造謠,不跟風,不傳謠,杜絕低俗內容在微信上蔓延。還要通過組織媒體專業人員定期對大學生進行專業培訓,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媒體素養。
2.3 微信公眾平臺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途徑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新型的信息傳播載體,輔導員要利用其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建設:
2.3.1 打造高效的專業化團隊
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了青年。高校要真正運營出自己的特色,是離不開團隊專門化和專業化建設,這對輔導員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期的輔導員要順應時代發展,探索新媒體新技術的效用,就要奮力跟上技術進步與話語情境的變化,提升自身的新媒體專業水平,更好地將校園文化和思政教育進行結合傳遞至學生中,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2.3.2 微信公眾平臺應高度注重內容創新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最大的受眾群體是學生,微信公眾平臺與訂閱者之間的互動,實現了學校和學生之間信息的定向傳播。推送的內容就應上連天線、下接地氣,用鮮活的內容來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對推送信息產生需求和依賴性。所以,定期更新功能板塊,發布的內容既要緊扣學生校園生活,弘揚主旋律。探索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地影響,成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載體。
3 利用微信平臺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
3.1 構建輕松開放的輿論環境,引領正面網絡輿論
提供開放的發言平臺,容納多樣的意見與看法,引領正確的輿論走向,對網絡的不良信息、錯誤信息或謠言加以揭示,進而提供清醒、可靠、正面的網路信息。
3.2 開展多樣化的互動的模式,培養新媒體平臺的正面形象
實現線上線下的雙軌運行,以多種方式吸引用戶的參與和互動,對教育新媒體平臺形成更具活力和親善性的印象,提升平臺影響力。
3.3 重視自身的公關,對負面信息建立違紀響應機制
時刻關注平臺輿論的動向,如若出現有損于新媒體平臺形象的事件,在危機應對上應有時限的防范和抵御機制,通過及時回應和特命的信息公布謀求外界的理解和正視,積極進行印象糾偏。
3.4 明確整體的建設目標,對自身形象須有明確的發展方向性
平臺應以積極正面的形象作為發展目標,同時這一正面性建立在親善平等的交流方式,有趣合理的表達內容為渠道。
4 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順應形勢的發展,依托新媒體在教育中的特殊優勢,充分發揮微信平臺的效力。輔導員在工作中更應重視新媒體平臺的研究和應用,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工作方法,做好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陣地。
【參考文獻】
[1]王虹,劉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張子玉,沈強.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用 [J].吉林農業大學,2013(01).
[3]李明麗.高校輔導員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J].德育美育,2013(01).
[4]胡玉翠.微信環境下高校學生工作模式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4:30.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