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召開,審判責任制改革的熱潮陸續在全國各地方法院展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對司法體制改革也做出了相關部署。在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審判責任制改革重點在于對審判權運行機制的改革上,要求法官具有獨立完整的審判權,并要求“還權”于法官前提下的明責,加強對審判權運行的監督與制約,形成權責明晰,權責統一,公正高效的審判權運行機制和審判責任追究機制,實現“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的改革目標。
關鍵詞 審判責任制 獨立審判權 權責統一
作者簡介:陳夢奇,渤海大學經法學院法律碩士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50
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召開,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隨之拉開序幕,司法責任制改革是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被稱為改革的“牛鼻子”。對于法院系統來說,司法責任制也即審判責任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中規定了關于審判權運行機制,審判責任,審判監督,法官職業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措施,為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改革目標,制定了比較全面而具體改革方案。
一、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
結合當前我國司法實踐,對審判權運行機制的改革,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取消院、庭長對裁判文書的簽發權,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本輪審判責任制改革中的向法官“還權”,意思就是讓主審法官和合議庭享有獨立完整的案件審理權和裁判權。由主審法官、合議庭具體主持案件的審理過程,對案件的裁判經民主表決形成自主決議,簽發法律文書,并根據主審法官、合議庭行使審判權的行為對案件質量承擔責任。這也是主審法官責任制之要義。應取消院、庭長對裁判文書的簽發權,明確院、庭長對案件的監督管理職責和界限。院、庭長的審判管理權應限定于程序性事項的范圍之內,若如證據能否采信、合同是否生效、罪與非罪等與法官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相關的實體性事項,均不宜涵蓋在審判管理的權限范圍之內。院、庭長對案件的審判享有一定的審判監督權,但為防止院、庭長因行使審判監督權對合議庭自主裁判進行過度干預,應當明確院庭長對案件審理審判監督的權限范圍,并規范其審判監督權行使的方式和程序。但應當特別強調的是,院、庭長對上述案件的審理過程或者評議結果有異議的,只能決定將案件提交專業法官會議、審判委員會進行討論,但不得直接改變合議庭的意見。
第二,規范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程序,限縮其討論案件的范圍。關于審判委員會對重大疑難案件進行討論的制度,筆者認為,該制度最大的問題并不在于審判權運行“行政化”的問題上。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民主化形式,甚至有助于克服法院內部的司法行政化傾向。審判委員會制度對統一法律適用,總結審判經驗,提高某些重大疑難案件裁判結果的專業性權威性,增強審判質效具有重要意義,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審判委員制度問題在于對案件裁判親歷性原則的缺失,以及由于其對審判權的過度干涉而造成的,審判責任分散混同,權責不清現象。因此,對審判委員會的改革應著重于對其職能的準確定位,明確其職責和權限,明確并盡量限縮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范圍。審判委員會應是一種統一法律適用,總結審判經驗的職能定位。其具體職能應主要包括:討論特定案件中的法律適用問題;統一行使再審案件決定權;制定規范性文件;發布指導性案例;管理、監督其他審判組織的審判行為等。由其討論并決定的案件的范圍應局限于某些重大、疑難或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并且限于對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進行討論。對由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案件,審判委員會成員應承擔相應的審判責任,做到權責一致,權責統一。為增強審判的親歷性,應當規范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程序,并應體現正當程序要求,落實直接、公開、責任原則。改變審判委員會人員組成,使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程序科學化、民主化,符合司法審判活動的規律。在必要時,審判委員會可以以開庭審理的方式來決定具體案件的裁判,變審委會“討論”案件為“審理”案件,真正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第三,明確各審判主體的審判責任。我們還權于法官,要讓法官享有獨立完整的審判權然有權必有責,“還權”同時必須明確各審判主體的責任,并嚴格對其違法審判行為進行追責。審判權得以高效公正運行,關鍵在于對審判權行使主體的明責、追責。秉承權責一致,權責統一的原則,明確審判主體職責,合理、公正的確定參與審判權行使的各審判主體的審判責任,包括審判委員會、主審法官、合議庭組成人員等的責任,以保障審判權公正、高效的運行。
二、審判權監督與責任追究
“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也是本輪司法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任何不受監督的權力,必將導致濫用。監督的作用在于預防、在于發現、在于糾正、在于追責,以保障審判權得以正常運行,而不被非法干涉與權利濫用。為規范審判權的運行,保證審判權運行的公正、高效,在“還權”于法官的同時,還必須加強審判權的監督與制約,完善審判責任的責任追究機制。
在主審法官、合議庭擁有更多審判權的情況下,加強對審判權的監督確實十分必要。然而筆者認為,“加強”對審判權的監督并不是要“加重”審判者的責任,并不是要降低對審判者追責的評價標準進行追責,也不是要求監督者對專注于對審判者責任的追究,而枉顧審判權的運行。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很容易對加強監督的理解上產生偏差,誤認為“加強監督”就是要加大力度查處審判者的審判責任,于是便降低對審判者追責的標準,加重審判者的責任,對于法官在審理案件中某些無足輕重的失誤而追究較重的審判責任,或者院庭長、審判委員會為加強監督,過多的干涉主審法官、合議庭對案件的審理,侵犯審判權之獨立性、自主性。以上做法均違背了此次審判責任制改革的初衷,違背了權責一致,權責統一的原則。因此,筆者認為,加強對審判權運行的監督,其前提條件在于明確監督者的職責范圍和權力界限,明確并規范審判者監督審判權的程序和方式。監督者嚴格在監督權限范圍內,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追究審判者責任,以此來保障審判監督權與獨立的審判權之間的平衡,使各按其軌道運行,實現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濫權必追究,權責明晰,權責統一的審判權責任追究機制,保障審判權獨立運行。
關于審判責任的追究與認定,目前學界普遍認同建立法官懲戒委員會這一制度,統一對法官審判責任進行認定和懲戒。“四五改革綱要”也提出“在國家和省一級分別設立由法官代表和社會有關人員參與的法官懲戒委員會”,負責懲戒事由認定和對法官施以制裁。同時,為保障法官權益的得到維護,審判權的獨立運行不被破壞,法官懲戒委員會對法官追責應有嚴格的正當程序的要求。院庭長根據案件評查合議庭或法官評價委員會對案件評議結果,提交法官懲戒委員會進行審議,法官懲戒委員會受理案件后應嚴格按照審判責任的追究范圍,確定審判者責任,并嚴格區分審判委員會,合議庭成員、主審法官等審判主體的責任,嚴格區分主審法官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并無重大過失的審判行為和違法審判行為之間的區別。遵行責任法定,責罰相適應的原則對審判責任進行認定和懲戒,同時,法官懲戒委員會對法官審判責任的認定程序,應保障法官享有知情、辯解和舉證的權利。從司法責任審查的受理,到對相關法官、檢察官的審查,再到司法責任決定作出后的救濟,都應當貫徹程序參與原則,體現司法性。關鍵是,對于司法責任主體,應當賦予申請回避、聽證、申辯的權利,以及申請救濟的權利。
三、法官職業保障機制
當法官依法行使審判權時,為保障司法之獨立性,每位法官均應受到保護。所有的法官都應該有一種職業上的保障,在他獨立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時,不需擔驚受怕,不會因為職業上的榮辱得失而威脅到自己獨立的審判和職責的忠實履行。為法官提供有力的職業保障,首先,應當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確立一套與審判規律相契合的審判人員管理制度,對司法人員實行有別于其他公務員的單獨職務序列管理,使審判人員脫離行政管理序列,建立體現法官職業特點的職位晉升、考核懲戒和工資待遇制度。避免行政權力對其審判職責的消極影響,保障審判權之獨立公正行使,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對于法官的職業保障還應堅持非依法定條件,法官不受懲戒的規定。非經法定事由、法定程序不得隨意將任用的法官予以更換、免職或轉職。其次,法官的薪酬待遇也應當適當提高。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在對法官實行單獨職務序列管理的同時,相應提高法官職業待遇水平,以促使法官立場更中立、心態更超脫、難以產生枉法裁判的動機,保障其客觀公正地處理案件。最后,在對法官經濟上進行保障的同時,對法官及其近親屬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保障也很重要,應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及時懲治在法庭內外恐嚇、威脅、侮辱、騷擾、傷害法官及其近親屬的違法犯罪行為。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建立完善的法官職業保障機制,為法官構建良好的履職環境,也為審判責任制的落實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結語
在新一輪的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之下,審判責任制改革要求法官更加獨立自主的行使審判權,讓審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審判責任制改革以及審判權運行機制的構建,是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必由之路,對提高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對現行審判責任制進行改革,要求對法院內部的權力結構進行重新劃分,將完滿狀態的審判權歸還法官,重新界定院、庭長以及審判委員會的權限和職責。并在還權于法官的同時明確各審判主體和監督主體的責任,構建權責統一、權責一致、公正高效的審判責任制度。審判責任制改革,既要體現司法的獨立、公正與權威,又要體現審判責任對法官盡職盡責的督促,促進審判質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元華.“還權”下的“明責”——論我國主審法官責任的構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5)(總209期).
[2]王迎龍.司法責任制理論問題探析——基于“兩高”關于完善司法責任制的兩份意.
社會科學家.2016(6)(總230期).
[3]陳光中、王迎龍.司法責任制若干問題之探討.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6(2)(總第52期).
[4]馮之東.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的審判委員會制度——以司法責任制為切入點.時代法學.2016,14(1).
[5]梁平、陳燾.司法權力去行政化改革——基于 H 省某中院案件評查糾錯與動態式主審法官負責制的調研.河北法學.2015,33(10).
[6]周長軍.司法責任制改革中的法官問責——兼評《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法學家.2016(3).
[7]董治良.司法責任制的建立與實踐.人民法院報.2015年5月6日,第5版.
[8]張忠斌.完善司法責任制,實現責權相統一.人民法院報.2016年12月14日,第5版.
[9]顧培東.完善中國特色司法審判制度的重大步驟.人民法院報.2015年9月2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