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龍
摘 要:“自主學習”一詞已經不陌生,但我們的課堂沒有多少是真正的自主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校本教研主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在選課中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在預習中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反思中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自主學習;校本教研;總結提升
在教育戰線上工作了十幾年,各種課程改革浪潮讓人“應接不暇”。面對各種思潮,除了拍手叫好之外,我們得到的太少了。由此我想到:當課堂教學蒙上“功利”的色彩時,我們的教育便“太精彩了”,也“太虛了”。當然,有些不是我們能夠左右得了的。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把課上得簡簡單單,應該去掉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浮華,回到教育的本質。本著這種思想,我帶領本組成員走進了本學期的校本教研。
一、主題的確定
教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數學。仔細看一下當前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利用媒體手段,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力求授課“前有孕伏,中有發展,后有開拓”。但是,有些教師似乎根本不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領悟能力,每時每刻攙扶著學生學習數學,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不會有大的提高。所以,教會學生學習數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勢在必行。因此,本學期我們組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制訂校本教研主題:布置有效課前任務,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二、實踐中選課
根據學校的時間安排,我們的首輪課例定在第三單元。但究竟定在哪一節,組內成員產生了分歧:有的教師認為,應該定在第一節——小數乘整數的意義,因為是起始課,不受時間限制;有的老師認為,應該選定“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一節,原因是比較有趣味性;還有的老師認為,應該選定“小數乘法豎式計算”,更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眾所周知,數學計算意義不好講,而且也很難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了更方便,同時也為了挑戰自己,我們決定將《買文具》——小數乘整數的意義作為我們首輪課例。
三、預習中了解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能更好地自主學習,我根據內容設計出課前預習指導卡,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知識,然后進行檢查。發現學生不會總結整數乘法的意義,也看不懂用面積模型表示小數乘整數的意義,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根據課堂內容,設計出內容簡單的分層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提高。其中基礎練習,同桌互相檢查;提高練習,教師個別指導。但練習時間不足,學生沒有練習完,這無疑不是一個遺憾。
四、研討中收獲
葉老師:從課堂點滴處可以看到小組活動已經堅持很長時間,已經初具規模,學生能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可惜的是沒有展示學生作品。
崔老師:教者思想比較前衛,小組內交流可以看出學生訓練有素;教者應用微課有一定作用,效果很好。
史老師:教師注重開發微課,進行多方面的準備,課堂體現算法多樣化;能夠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該更好地組織語言,做到語言準確、簡潔。
李主任:質樸平實的一節課。從中流露出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在高效的探究中完成課堂目標。但應關注細節:如0.2×4與第三種方法相同,應給孩子更充分時間追問,讓學生說清楚;增加質疑環節,讓其他小組提出質疑補充。
裴主任:是一節平實的課。值得商榷:小數乘整數意義淡化概念教學;小組匯報,要做到小組成員都參加,微課運用比較到位,但為了增加學生探究能力,0.4×3可以不在預習卡中體現,實現提升。
五、反思中提高
1.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究其原因,一是受教學內容影響,學生主動探究意識不強;二是受教學時間影響,沒有完全放開讓學生討論、交流;三是預習卡的設計不夠開放,不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四是教師牽引過多,教者完全依據預習卡,看似很順暢,但學生一直是跟著教師在學習。
2.課堂沒有精彩的生成。余文森教授說過,真正的好課不是教師出彩,而是學生出彩。在本節課中,一直是教師牽引學生,學生的思維沒有充分調動起來,精彩的提問和思考很少,這也是我們所不希望看到的。
3.教學準備不夠充分。預習卡應該更開放一些;板書設計不能完全體現課的主題,沒有考慮到電子白板的應用困難;課件制作比較粗糙,尤其是練習題的設計,內容單一。
4.微課的運用效果值得思考。根據本節課內容,我制作了簡單的微課。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視頻理解小數乘整數的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有一個問題一直很糾結:那就是看視頻會浪費一些時間,而且又屬于教師講授,是否會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性。反復權衡了利弊,我決定在課堂上播放微課。我認為,不管效果怎樣,但我做了,就應該讓學生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得到一點收獲都是值得的。雖然浪費了一些時間,但看到學生觀看微課時的那種認真勁兒和興奮勁兒,我覺得我的微課發揮作用了。
總之,本次教研活動已經結束,但我們的探索并未終止。在教學中會發現更多的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我們只有邊思索,邊探究,才能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周之容.校本教研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10).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