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姝
一、活動目的
目前,學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特殊的家庭地位使許多獨生子女嬌慣、任性、脆弱、怕吃苦、受不得挫折,而他們又正處于心理極不穩定的年齡階段。順利時,對前途有多種美好的設計,可謂躊躇滿志;稍遇挫折,便對自己失去信心,意志力開始衰退,變得消沉,整天被焦躁、壓抑所籠罩,內心充滿困惑、不安,甚至痛苦,而此時,他們往往夸大自己的不利處境,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從而失去健康地、完善地發展自我的機會。通過本次活動,使學生了解挫折在人生路上的不可避免性;提高面對挫折的承受力,掌握對待挫折的正確方法,使學生樹立信心,讓挫折成為自己向上攀登的墊腳石;在遭遇挫折時,能善待挫折,努力戰勝挫折,做生活的強者。
二、活動過程
主持人A: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
主持人B:如果說人生是一座大山,挫折就是人在攀登大山中難以把握、難以預期的崎嶇山徑。只有經得起考驗,受到了挫折的磨礪,甩得脫挫折的夢魘,勇于征服攀登中的所有困難,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主持人A、B:不要讓挫折成為我們前進的絆腳石,讓挫折點燃我們心中的信念之火,讓我們的心靈充分感受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真諦吧!
主持人A:我宣布××中隊“戰勝挫折,走向成功”主題活動現在開始。
主持人B:同學們你們記得在2003年我國航天史上發生了一件震驚全世界的事情嗎?
學生異口同聲回答(記得)。
主持人A:誰來說說那是一件什么事情?(學生回答2003年10月神舟五號……)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播放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升入太空的過程)。
主持人B:看完這段片子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由談。
主持人A:其實,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燦爛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不論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科學家、藝術家,大凡有所成就、有所作為的人,哪一個不是經過逆境與挫折的磨煉后才走向成功的?
主持人B:下面請聽同學們講的故事。(同時錄像播放名人畫像)
同學A:司馬遷遭受宮刑后,忍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痛苦,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完成了曠世名著《史記》。
同學B:居里夫婦在提取新元素的實驗過程中,雖然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可她卻毫不氣餒,信心十足,不斷總結,堅持實驗。最后她終于成功地發現了鐳,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主持人A:可見,失敗并不可怕,把每一次失敗都看作新的起點,萬里關山從頭越,堅持不懈,加倍努力,就一定能達到勝利的彼岸!請聽快板《勇做生活“小勇士”》。(表演快板“勇做生活小勇士”)
主持人B:同學們,大家都看過電視劇《長征》吧?長征是紅軍在遭受重大軍事挫折之后的一次戰略性大轉移。面對失敗,紅軍沒有被壓倒,他們在毛主席的率領下,爬雪山、過草地,終于到達陜北根據地。下面讓我們以崇敬的心情欣賞毛澤東的詩詞《七律·長征》。(播放電視劇《長征》主題歌)
主持人A: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征途中,或許領略成功的喜悅,或許遭遇失敗的痛苦,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相信也有許多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不過不要緊,今天我們的“知心姐姐”劉老師也來到了活動現場傾聽我們的心聲,讓我們掌聲歡迎“知心姐姐”(掌聲響起。學生提問,知心姐姐幫助解決)
學生A:知心姐姐,你好!在生活中,我的父母對我的要求太高,考試考不好動不動就打、就罵,導致我現在一看到課本就惡心,一提到考試就迷糊,知心姐姐我該怎么辦?
學生B:知心姐姐,您好!我的父母早在一年前離異了,我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由于工作的壓力,爸爸每天都喝得大醉,碰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拿我出氣,拳腳相加,我現在特別討厭回到家里,您說我應該怎么辦?
……
主持人B:讓我們再一次用掌聲歡迎“知心姐姐”的到來。同學們我們要時時牢記“挫折對于弱者是萬丈深淵,對于強者是前進的階梯”的道理。我們都要時刻準備戰勝挫折,迎接挑戰。下面請大家欣賞配樂詩朗誦《失敗與成功》。
主持人A:“人生逆境十之八九。”的確,從出生伊始,挫折始終與人相伴。如果說人生是一次航程,那么挫折便是伴隨著航程的大大小小的浪花。當生命之舟駛離溫馨的港灣,等待我們的將是風浪的搏擊!最后,請讓我們用心聆聽來自老師的親切關懷吧!
班主任寄語: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同學們,在學習中你們遇到挫折時,就該正視挫折,永不言敗,努力走向成功。林肯不也是經過九次沉重的打擊,最后才當上總統的嗎?同學們,我們要對成功說:你不要來得太快、太容易,笑在最后才是最好的;我們要對挫折說: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面對成功,請一笑置之;面對挫折,請綻放從容的笑臉,挺直堅強的腰板吧!人間沒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沒有永恒的冬天,真正的勇士怎會畏懼失敗與挫折!
主持人A、B:有一首歌中唱得好: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成功者決不放棄,放棄者決不成功”。我們宣布××中隊“戰勝挫折,走向成功”主題活動到此結束。
參考文獻:
任潔.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設計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6(7).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