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東勝
語文學科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獲取學習的綜合性素質(zhì),例如朗讀、表述、理解等諸多方面,語文作為小學生學習所有學科的基礎,顯得非常關(guān)鍵。可是,現(xiàn)今的學生大都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與質(zhì)量不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能只是將厭學的根源完全歸結(jié)于學生,而應從自身尋找出與之相對應的改進方式,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科充滿學習的興趣,在學習方面更加自覺主動,并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好成績。
一、教學活動中充滿人文關(guān)懷
英國教育學家思賓吉認為:“倘若能給予學生精神層面的愉悅感受,在沒有人來進行督導的情況下,也一樣可以自覺主動的進行學習。”重點表述了在學生進行學習之時,倘若具有主動的情感領悟,在沒有教師與家長督促之下,學生也會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主動的情感領悟方面的培養(yǎng)。
語文自身在此層面擁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教材課文皆為質(zhì)量上乘的佳作美文,有著多姿多彩的人文主義氣息。語文課自身的存在意義,既讓學生認知和學習語文知識,同時還能以每一篇流露著作者真情實感以及思想意識的文字潤物無聲地對每一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內(nèi)心情感有著有益的影響,此影響涉及一個人自身的世界觀的形成和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領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地教學,而應該“導文而見深情,如此一來能夠使得學生們有著對于文章所傳遞情感的認知,更有利于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及主題思想。
二、小學語文教學閱讀存在的問題
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唯有閱讀的興趣,方能去深讀書籍。現(xiàn)今在高科技時代發(fā)展趨勢下,書籍相較于各類多媒體及電子化娛樂方式,顯得缺乏動態(tài)性,小學生因為天性愛玩樂,在課余時間喜歡看電影、電視、玩電子游戲,而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教師的“填鴨式”教學,使得學生缺乏接受知識的主動性,由此讓學生認為學習是枯燥乏味的一個過程,由此對文章流露出的情感并不注重,難以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對學生而言,即會缺少對語文學習的深厚興趣。教師一直處于教學主導者的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較多都是教師借助“板書”來教授知識,學生只會亦步亦趨地記下或抄錄下學習筆記,在課堂上教師教授的知識,學生大都沒有理解。因此,實施有效教學勢在必行。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
(一)為什么部分學生缺乏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則認為:興趣作為一個人主動認知周圍客觀存在的事物,呈現(xiàn)出一自我個性的復雜性,可以促進人對于全新知識進行研究。興趣作為一種導向性的學習動力。沒有具備興趣,即是一種煎熬的體驗,而構(gòu)建于興趣和情感之上的人的思維活動,是一種認知事物的基礎所在,唯有促進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深厚的興趣,方能讓其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具有學習興趣,學生就能相應地有著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fā)揮自覺主動的學習動力。并能夠竭盡全力地去進行學習,學生即能保持一種輕松愉快的好心情,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如此一來,也就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作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置于首位,或還是將應試教育置于首位呢
我個人認為,應將前者置于首位,因為近年來,全社會及學校忽視教師的評價重點著眼于學生升學率及考試成績方面,因此大部分教師都將怎樣促進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作為教學的目的,這種想法原本是無可厚非的。可是我個人認為,不能由于此教學目的而忽視語文所具有的文學的審美性,而應尋求應試教育與文學鑒賞兩者的最佳相融之處。依據(jù)我個人所知,當前有部分教師在應試教育的指導下,因擔心有哪一篇課文的知識點會產(chǎn)生遺漏,因此將每一篇課文結(jié)構(gòu)成較多的知識層面來進行教授,讓學生死記硬背并多次練習,如此一來,語文課就會讓學生畏懼,師生都會產(chǎn)生教與學的厭倦感。
(三)語文課程是否要使用課件,應該怎樣使用
近年來,多媒體課件應用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并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了較大的提升,已成為當今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同時顯現(xiàn)出部分問題,倘若是自網(wǎng)絡下載部分已有的課件,看起來也比較好。但若是不加修改,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甚至還會對教學思維有束縛,難以較好地顯現(xiàn)出教學效果,而自己制作的課件,時間有限,并且較多容易也不用在課件上進行體現(xiàn)。例如,在教學課堂中,要對一個問題進行研究,此種問題可由教師直接講授,倘若再作為課件制作就沒有必要了。學生依賴于教師說出標準答案,不進行自我思考,如此就會形成學生在思維方面的惰性。
在教學中,還會遇見多樣化的難題,讓教師主動進行思考,難題也同樣會形成教學中的好的促進因素,提升整體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