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鵬
摘要:新課改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
關鍵詞:現實生活;數學學習;數學課堂
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授學生數學知識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學會運用數學知識來改變現實生活。因此,小學數學課堂的生活化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現實生活經驗以及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出發,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使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以及數學學習的魅力。
一、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感覺和經驗生活來學習,這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經驗、增長知識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先從學生現有的實際生活出發,從學生現實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出發,讓學生在對具體事物的形象感知中,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例如,學生在學習“數學加減法”的一些簡單運算方法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概括成:“多了要減,少了要加,多減了要加,少減了要減。”這樣的總結看起來簡單,然而學生在具體的實際計算過程中則會經常出錯,究其原因,則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例如,小明帶了120元錢(其中兩張50元,一種20元)去商場買東西,他買了一個小型的汽車模型花費48元,問:小明應該如何付款,買完汽車模型以后,小明手里還有多少錢?如果是你們會怎么付錢?很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他們會先付給店主50元,讓店主找回2元,他們自己還剩下72元,之后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將這個實際的生活問題數學化,即120-50+2=72元,對于這樣的數學算式學生就一目了然,而且學生記憶起來也更加牢固。
二、運用生活案例。引發學習興趣
很多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會感覺到數學知識難以理解,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也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教材和學生學習的特點以及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具體情境中學習并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乘法運算法則”這節內容之前,教師可以對學校附近的店鋪進行實際調查統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合適的數據對學生進行講解。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類似的問題:“你們早飯一般都喜歡在哪家店鋪吃飯?吃什么?”學生對于吃東西都比較感興趣,特別是在課堂上討論吃飯的問題,學生的興趣就很高。有的學生說:“我喜歡吃劉家的油酥燒餅。”這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展示相關的數據:“昨天上午,劉家店鋪一共賣出去油酥燒餅43個,3元一個燒餅,你能夠算出劉家上午就油酥燒餅一共收入多少錢嗎?”學生算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得出數據,并給大家詳細講解他的計算過程。學生在課堂上商量、探討、爭論的過程中進行學習,不僅學會了數學乘法運算法則,還對學校附近的商鋪經營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回歸現實生活。提高運用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將數學知識通過學生現實生活中具體的生活情景加以演練,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就在身邊,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知識的存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現實生活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解決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數學問題。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關于如何辨別人民幣真假的問題時,可以在課堂上設定“超市購物”這一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生活情景進行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來學習“買賣東西”,不僅學會如何辨別假幣,而且在活動過程中學習一些關于買賣東西的生活小技巧。
總而言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幫助學生把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答數學問題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在感受數學學習魅力的同時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