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玲
摘要:前幾日,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反芻式”教學研討活動,反思了幾位老師的課,課堂氣氛相比以前改變最為明顯。想起以往聽課、評課,許多專家、老師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學生舉手發言,主動參與學習的問題。細想之下,頓悟一節課的成敗,學生的主動參與率的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還有利于促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更有利于學生的和諧發展。因此,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參與率,就成為每個教師應該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興趣;和諧;主動;分層
一、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
心理學專家林崇德先生說:“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興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傾向,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自覺動力。”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系到學生在語文課上的參與程度,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首先要在“趣”上下功夫。
教學中,無論閱讀教學還是習作教學我都以“趣”為先。每次寫作前,我都會組織學生進行口頭練說,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取長補短,改進習作。也會根據學生的需要適當改變練說方式。一次,我們寫一篇題為《一個值得我敬佩的人》的命題作文,說的時候,大家敬佩的人都是“烏黑油亮的頭發,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子……”,聽著聽著,我的腦海中火花閃現,后面的時間,我們開始做游戲,一人描述,其他人猜,其中有位同學這樣說:“我敬佩的人既年輕又漂亮,圓圓的臉上嵌著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笑瞇瞇的時候左邊的臉頰上就會現出一個小小的酒窩……”他說到這兒的時候,同學異口同聲地說道:“陳老師!”緊接著,同學們又發現了愛說英語的數學老師,和藹嚴厲的王老師……有了這樣的鋪墊,那次習作中的人物各有特點,再也沒有以往作文中千人一面的現象。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在欣喜之余,我深深感到教學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鉆進去,學生更會多一些樂趣。
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是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寬松和諧的環境。只有和諧相融,才能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處在一種平等、和諧、民主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自由表達”,形成一種自由的、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心情舒暢,求知欲旺盛,思維也就活躍、流暢了。另外,作為教師,我們還應該經常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鼓勵他們疑課本之說,質教師之解,疑權威之言。只有這樣,學生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氛圍。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心理,在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中更顯得強烈而突出。
想起剛參加工作,每每是一片好心,總想讓學生多學一點,多聽一點,多記一點,多做一點。于是,課堂上不厭其煩地講解每篇課文,每個知識點,一字一句乃至一個標點符號,生怕有疏漏的地方,生怕學生沒聽好,沒記好。處處不放心,處處要講一講,久而久之,學生都成了“容器”。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漸漸消失了。面對課堂上“少數尖子撐場面,多數學生作陪客”的尷尬局面,我思索了很久,想起了古人在論及中國畫的構圖技巧時說:“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也許,我的課堂也應該講究“疏”和“密”的技巧。在以后的教學中,我盡量抓重點、難點,其余的細節就留給學生自己探索:“課上完了,你認為哪個地方還需要再做強調?”“你當小老師考考大家,看大家是不是對所有問題都心知肚明?”實踐證明,我講得少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了,許多曾經的“陪客”都成了今日積極活躍的“小老師”。
四、分層教學
在教學中,我常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事實上,面對同一個果子,想跳的、能跳的還是少數。有時,部分“高個子”輕輕一跳就摘到了果子,而那些“矮個子”幾次三番跳躍都無法觸及果子時,果子對他們就失去了吸引。所以,我認為教學中應該掛出各種不同的果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跳的欲望,有跳的收獲。
學習《詹天佑》一課時,我發現詹天佑兩種不同的鑿井法學生理解有限。于是,我請“高個子”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中等個”看著示意圖具體述說兩種方法的不同及原因,而“矮個子”則以課本為主,結合示意圖用自己的話具體說說兩種方法。在畫圖、述說中難點迎刃而解。教學中我努力使我們的課堂以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的成功感為前提。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的“金礦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起點。不同的評價,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進而樹立學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