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霞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作文指導課上學生的奇思妙想、對答如流讓我驚喜于學生思維的靈活與流暢,也不斷激勵我思考怎樣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與寫作水平?不過,課上完后,面對成堆的作文,如果篇篇精批細改,那么老師的時間和精力將大多消耗在作文批改之中,沒有時間思考作文課怎么上。要想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必須把教師從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脫出來。怎樣才能既減輕教師批改負擔又最大限度地發揮批改的最佳效果呢?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和同仁們一起分享。
一、自評互改——小學生作文評改方式的首選
“精批細改”發揮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即使是我們批改十分精細,學生拿到批改后的習作,大多也只是看一看等級。老師的批語有時套話連篇,什么內容具體、條理清楚、語句優美,是些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里的“改”是要學生自己學會修改。自評互改可以從三方面做起:(1)自評自改。學生習作完成后,讓學生朗讀,邊讀邊改,是培養學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徑。先讓他們大聲朗讀,看看文章的結構布局是否合理,有沒有拗口的詞句。然后,讓學生輕聲讀,邊讀邊推敲、揣摩,使之達到語句通順、內容具體。最后,讓學生放聲有感情地朗讀,借助語感,看看自己的習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個內容,同樣一個意思,能不能換上一種具有時代氣息的說法或用上掌握的詞匯、句式及修辭手法進行提高性修飾、潤色,這是提高過程。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經歷發現、修改、提高的過程,有效地提高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2)學生互改。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自己寫出來的東西,一般不易發現不足之處,發動學生互改這很重要。例如,在一次描寫景物的作文中,一位學生這樣寫到:春天,小河蘇醒了。一個個嫩綠的草芽破土而出,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可愛。另一位學生這樣評改的:同學,你好。你知道嗎?剛出生的嬰兒臉上的皮膚皺巴巴的,黑乎乎的,一哭起來臉通紅通紅的。我的小妹妹就這樣,媽媽告訴我,剛出生的小寶貝都會這樣。所以你還是把“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可愛”改為“像嬰兒一樣可愛”就更好了。這樣的評改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和肯定。另外,學生在批改同學習作的過程中能夠哨然無息地學習同學遣詞用語、謀篇布局、立意選材的方法和技巧。學生互改,可以是同桌互改,可以是小組內互改,也可以是好朋友間互改,還可以是請班級中寫作高手幫忙改。每次習作后,可以變換不同的形式,以增強學生互改的積極性。(3)教師精批細改。學生畢竟寫作經驗不足,能力有限,批改肯定不夠細致,這就需要教師的批改和指導。老師的批改不是要篇篇精細,老師批改的目的是發現學生習作中的共性問題,以備評講時有的放矢。
二、及時評議——體現小學生作文評改方式的實效
作文教學效率不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反饋的速度太慢。學生作文完成以后,往往要至少等到一個星期以后的作文課,才能得到老師的反饋信息,這顯得有些太久。因為一個星期下來,學生對自己寫了什么,怎樣寫的已經沒有多少印象,所以我們應該要盡快、盡早進行作文評講,不要讓孩子望眼欲穿。
三、賞識激勵——成就小學生作文評改方式的精彩
美國心理學家威普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刻的本質就是渴望得到賞識。”“言為心聲”,學生的作文大多凝聚著學生創作的心血,學生付出的心血當然渴望一種心與心的交流,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贊賞。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所以,要注重創設環境,培養學生既習慣于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又愿意做他雖不感興趣,但以完成自己的任務為快樂的事。小學生作文本身就是一件并不輕松的勞動,我們老師應十分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并要善于發現每一位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個用得精彩準確的詞,一句具體生動的話,都應該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堅定學生寫好作文的信心。教師應當特別留心那些充滿期待的眼神,那是充滿著渴望受人肯定的眼光。作文的批語未必需要多長,但一定要讓學生感到春天般的溫暖,努力讓學生獲得心理、精神上的滿足,從而使學生產生輕松、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親近作文,然后喜歡上習作。
“文章不厭百回改”,誠然,要使學生自覺養成勤于改文的好習慣,教師所付出的艱辛,遠要比自己親自動手批改多三倍、五倍。然而,放手讓學生改作文,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培養未來社會人才的需要,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