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軍
摘要:在農村小學,在更多的情況下,老師將作業當做檢查、鞏固學習的重要手段,其實,作業也應突出指導學生的學習,引領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發展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同時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專題作業、自設作業、情感作業、創新作業,給學生自主實踐的機會、思維的空間與時間,使學生愉悅、主動地完成語文作業并真正從中受益,從而獲得生動、活潑、充分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作業;實踐;自主;創新
一、專題作業。指向實踐
學習蘇教版第九冊《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向學生介紹了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維也納幾乎每天離不開音樂,那里的歌劇院、音樂廳星羅棋布。學生讀完課文,應對維也納有一定的了解。但課文所提到的信息畢竟也是有限的。在教學這一課的最后,讓學生再來說一說:學了課文,你對文中所寫的哪些內容感興趣呢?很快地,根據學生的回答,制訂以下一些專題:走進維也納的歌劇院;維也納的城市音樂雕塑;維也納音樂家故事;維也納的歷史發展……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專題作業,讓學生深入地走進維也納的一個領域,在合作中搜集信息,在探索中建構知識,借助網絡、書籍、電視等媒體,讓學生不斷進行實踐,通過小報、摘記卡、圖文資料打印等方式展現學習成果,并在接下來的學生交流之中,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而這一過程,其實也就是在實實在在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二、自設作業。促進自主
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時,我沒有給學生規定書面作業,而是讓學生自己給自己設計一次作業。當我把這一想法告訴學生時,學生馬上就有一種帶著新鮮感的激動與喜悅。自設作業,內容與形式不拘一格,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因為課文學習給學生更多的啟發,很快地,我看到了這樣的一份份作業——《昆蟲記》精彩片段摘錄;談法布爾小時候的故事;學生自己對昆蟲觀察的日記;有充分顯示自己個性的硬筆書法;有訴說昆蟲美妙的圖片展;還有設計精美的明信片。更有別出心裁的學生像精心侍弄自己的花園那樣,把自己的作業點綴得多姿多彩……這樣的作業,激發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熱情,彰顯著學生的個性,閃爍著學生智慧的火花。自設作業成為學生興趣增強的“催化劑”。
三、情感作業。積極傾吐
《第一次抱母親》課文重點敘述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床單時,才發現母親的身體很輕,不由想起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里難過,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里,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里流出了眼淚。樸實的筆調讓人體會母愛的博大精深,展現人間濃濃的母子深情。引導學生懂得珍惜,學會感恩,學完這篇課文,學生的心弦無不被輕輕地撥動著,他們的內心也翻騰起情感的浪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激蕩起學生對母親深深的感激之情,這讓學生瞬間擁有一種表達的欲望,一種傾吐的意愿。于是不要再多言語,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筆,也來寫一寫自己的母親,一篇以“媽媽我想對你說”為開頭的筆頭作業,成為學生情感宣泄的最好憑借,學生在作業中傾吐出自己內心對母親的感恩,表現了想要回報母親的一片真誠和決心,作業的過程,升華著學生的情感,也促進了學生價值觀、思想觀的形成。并且,課后布置學生回去后做一件讓母親開心的事,在親身行動中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
四、創新作業。激活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因而創新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充分利用作業,讓學生進行創造性的作業過程,激活學生思維,打開學生思路,這是學生后續發展和成長的基礎。學生學習《黃山奇松》后,從課文字里行間來感受黃山松的奇特秀美,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力。課后,我布置的一項作業是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通過網絡資源,制作一段黃山奇松的風光介紹,可以是截取視頻,可以是制作幻燈片,也可以用文檔格式,要配上恰當的語言介紹,可以配上音樂、動畫。這一項作業,讓學生充分感受信息化社會的神奇之處。運用適當的手段,展現黃山松的美與奇的景色。盡管才是五年級學生,但同樣擁有無限的潛能,學生對黃山的介紹既有對文本內容的延伸,也有對文本內容的擴展,在參與的過程中增進了對黃山松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作業富有挑戰,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團隊合作中,喚醒了學生的嘗試和實踐意識,啟發學生思維的開放性,作業成為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一個非常好的平臺。
給學生以思維的空間與時間,使學生愉悅、主動地完成創造型作業并真正從中受益,獲得生動、活潑、充分的發展,使作業完成它應有的使命,這樣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希望我們轉變思維,走向開放,讓語文作業設計不斷積極突破,力爭借此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