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卉
如果教育被比喻為一場旅行,相應的,孩子們就要融入“風景”,而最好的融入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這樣的“潛入”和“潤物”中,一些經典哲理故事對孩子們的滋養和浸潤不可或缺。的確,大人對孩子的說教,必須轉化為孩子可以理解、體驗、接受的東西。而經典哲理故事,或就有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轉化功能。
那么,如何在班級管理中運用經典的哲理故事呢?
空車和實車的故事
父親與兒子在林間散步。突然,父親停下來問兒子:“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你還聽到了什么?”兒子仔細地聽了聽,說:“我還聽到遠處馬車的聲音。”父親說:“對,是兩輛馬車。”兒子問:“您又沒看見,怎么知道是兩輛馬車?”父親答道:“從聲音就能輕易地分辨出一輛是栽物馬車,一輛是空馬車。栽物馬車發出一種和諧的聲音,而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未等父親說完,兒子便恍然大悟。
啟示:曾經把這個故事講給我所帶五年級的學生。當時,在課間或剛剛上課老師還沒進教室的那段空隙,總有一些孩子大聲吵鬧,窗里窗外總是靜不下來。一次,剛剛制止一個吵翻天的時刻,我就“蹦”出了這個故事,并且追問:“你們認為‘空車比喻什么?‘實車又比喻什么?”在我講出“空車”和“實車”的故事之后,孩子們就總是拿這個故事質問那些大聲吵鬧的學生:“難道你是‘空車?”……久而久之,班級吵鬧的現象終于有了改觀。畢竟,稍有些自尊心的孩子,都不愿意做“一輛空車”,那可是“白肚子先生”的象征呀。
有時,好的哲理故事能夠和孩子心靈中的某個“觸點”悄悄融合,而就在這樣的融合中,孩子們的“容顏”、內心在慢慢改變,或許只改變了一個上午,一個禮拜,一個月,但那也是真切和濃郁的改變。也或許,這樣的“觸點”會長久地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照亮更遠的路和更遼闊的空間。
造房的故事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板,說要離開建筑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可以。但是大家后來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板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這是你的房子,”他說,“我送給你的禮物。”他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怎么會這樣呢?現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濫造的房子里!
啟示:在學校,在班級,很多學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他們在漫不經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積極行動,而是消極應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關鍵時刻不能盡最大努力。等孩子們長大以后驚覺自己的處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總是拿這個故事激勵他們:“把你當成那個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進去的一顆釘,加上去的一塊板,或者豎起的一面墻,都是你未來房子的一部分。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創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優美、高貴。”每天浸潤在這樣的哲理故事中,已經有一部分孩子在悄悄地建造自己精致的房子:不再被自己的壞習慣和壞毛病所“拖累”,他們注重自己每天敲進去的那一顆釘是否到位,每天加上去的那一塊板是否結實,每天砌起的那面墻是否挺立……好多孩子在哲理故事中發現了自己的內心,看到一個新的未曾發現過的自己,就像干國祥所說的:“我們因為一個偉大真理在教室里的重新發現而歡騰雀躍,內心激動,仿佛這發明者這發現者就是我們自己。”
窗的故事
有個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干凈,看,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連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凈。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太太的窗戶上的灰漬抹掉,說:“看,這不就干凈了嗎?”原來,是自己家的窗戶臟了。
啟示:在我們的教育人生中,教師總是會碰到一群總是在抱怨別人,抱怨家長,甚至抱怨老師和學校的學生。他們總是把過錯推給對方,總是想當然地找一些理由為自己開脫。聽聽:“老師,我的作業沒有做完,是爸爸愛看電視。”“我們小組沒有進步,是因為小紅拖了我們的后腿。”“我本來可以得第一名的,要是沒有他的出現……”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時不時地給他們講這個“窗”的故事,引導學生明白:“阻礙你前進的不是遠方的高山惡水,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每一個抱怨的孩子都需要這樣的提醒,人生的岔路口、拐彎處、窗戶玻璃被灰塵蒙蔽時,都需要這樣如同春風細雨似的擦拭、叩響和熏陶。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能夠時時拂拭自己的眼睛和內心,并在這樣的拂拭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是孩子的幸運,也是老師、家長和教育的幸運。
不只是學生,似乎每一個人,都需要在口袋里或心中裝上一些“哲理故事”,從中聽到適合于自己的強有力的召喚,在時光的拐彎處和脈絡深處,找到可以突破和改進自己的地方,更輕盈、更遼闊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