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光耀
印染產業是柯橋區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能耗、水耗、廢水排放量較大的行業。隨著資源、環境等剛性約束的日益增強,印染產業面臨著節能減排壓力加大、發展方式相對粗放等問題,如何求得“增加產值”和“節約土地”兩者之間“魚和熊掌”的兼得或平衡,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試圖從畝產稅收視角來分析柯橋區印染行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促進印染業集聚升級的相關對策建議。
一、柯橋區印染業畝產稅收情況分析
目前現有印染企業212家,占地面積18181畝,印染設備10810臺(套),每年印染布產量大概190億米,占全省總產量的53%。
1.印染業畝均稅收低于制造業和整個行業畝產稅收
2009年至2011年,全區印染業畝產稅收為6.95、7.69、8.38萬元 /畝,年平均增長率為9.8%;制造業畝產稅收為7.27、7.78、9.89萬元 /畝,年均增長率為16.63%;整個行業畝產稅收為9.72、11.43、14.21萬元 /畝,年平均增長率為20.91%。印染業畝均稅收年平均增長率低于制造業畝產稅收6.83個百分點,低于整個行業年平均增長率11.11個百分點。這說明印染業作為該區傳統行業,是以勞動、資金密集型企業為主,產品附加值相對比較低,在工藝技術、新品開發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多處于價值鏈的低端。
2.印染業畝均稅收呈逐年遞增態勢
2009年至2011年,全區印染行業稅收收入(國地稅收入總和)由86151萬元遞增至103988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0%;全區總行業稅收收入(國地稅收入總和)由733360萬元遞增至1071170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20.86%;印染企業自有土地三年期間不變,但畝產稅收由6.95萬元 /畝增至8.38萬元/畝,年平均增長率為9.8%,畝產稅收的年均增幅略低于稅收收入的增幅,畝產稅收與稅收收入的走勢基本擬合,相對均衡。這說明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在該區區委區府一系列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激勵下,印染企業開始從單純依靠生產要素的投入逐漸轉變為依靠先進技術的投入來提升效益。同時該區實施的畝產論英雄激勵企業節約用地政策,對畝均稅收的提高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3.印染企業畝產稅收差距過大,用地大戶稅收貢獻率較低
從調查的202家印染企業情況來看,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差距過大,2011年畝產稅收最高的已達到47.86萬元/畝,畝產稅收最低的只有0.42萬元/畝,有11家企業則不到1萬元/畝。這說明,不少印染企業在土地使用上存在“寬打寬算”現象,只算土地征用的“買賣賬”、“補償賬”,很少關心工業用地的畝均“產出賬”,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都相對較低。
二、以“畝產稅收”促進印染業集聚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般而言,任何資源的利用都存在規模效益和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土地也不例外。據數據分析,占地面積25畝及以下的企業有18.32%畝產稅收高于8.38萬元/畝,占地面積25畝以上且小于等于60畝企業中有16.83%畝產稅收高于8.38萬元/畝,占地面積60畝以上的企業只有12.37%企業畝產稅收高于8.38萬元/畝。這表明,隨著企業土地占地面積的逐步增大,土地資源邊際效用遞減明顯。印染業雖然畝產稅收遠低于整個行業畝產稅收水平,但稅收收入占全區總稅收收入的9.7%。如果能夠想方設法提高印染業的畝產稅收水平將對我區整個行業的畝產水平提升,對印染業集聚升級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對策一:以“畝產稅收”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用了算”到“算了用”的轉變。
在要素資源緊缺特別是土地資源稀少的當前,把“畝產稅收”與印染產業集聚中企業用地、用水、用工等資源配置合理結合起來,將對印染集聚升級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在安排用地指標上,首先要嚴把印染企業入園關,把“畝產稅收”作為入駐印染產業集聚區--濱海工業園區最主要條件,要求進駐園區的企業“畝產”不得低于9萬元/畝。其次要嚴把企業新增用地關。把畝產稅收排名在前30位,稅收超500萬元的企業列為優先供地企業。同時要求得地企業必須要有“畝產稅收”承諾,承諾項目供地后五年內“畝產稅收”達到15萬元/畝以上。并制定政策鼓勵企業通過向上擴展空間實現用地擴容,在不新增用地的情況下,有效增加企業建筑面積。二是在閑置土地清理上,建立土地使用和效益產出臺賬,從統計數字中發現動態信息,對于土地閑置或單位產出不佳的項目,及時回收或動員退回征而未用的閑置土地,對達不到“畝產稅收”平均標準(9萬元/畝)的項目相繼縮小用地面積、置換土地或退出園區。對未批而用的集體土地也要加大征收力度,以保持公平性。三是在其他資源分配上,對畝產稅收中稅收貢獻高的增加排放指標、用電、用水指標;對稅收貢獻低的減少相應的指標,并提高收費標準。
對策二:以“畝產稅收” 引導企業技術創新,實現“要我變”到“我要變”的轉變。
技術含量高是提高企業畝產稅收的決定因素,為此,要促使印染企業把科技創新作為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把節能減排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一是進行分檔獎勵。適當提高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對城鎮土地使用稅負擔增加的企業按照畝產稅收的貢獻實行差別化的減免政策:對畝產稅收貢獻大和鼓勵發展的企業,其增加的稅收負擔通過減免城鎮土地使用稅確保不增加負擔。比如,按畝均稅收排行榜,對前1-5位的企業,給予城鎮土地使用稅100%的減免;對前6-10位的企業,給予城鎮土地使用稅80%減免;對前11-20位的企業,給予土地使用稅60%減免。二是建立稅收優惠否決機制。對畝產稅收貢獻小和不鼓勵發展的企業,及對未完成區政府下達的污染減排任務,且超總量排放的印染企業,取消優惠政策享受資格。同時通過對稅收優惠政策的及時落實和日常監督管理,來嚴把稅收減免等各類優惠政策落實關,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對策三:以“畝產稅收” 確定財政獎罰,實現“量的擴張”到“質的飛躍”的轉變。
為更好地發揮財稅資金“四兩撥千金”的杠桿效應,建議由政府牽頭、組織有關部門成立畝產效益評價考核機構,負責根據畝產稅收、畝產能耗情況對印染企業進行綜合考核評價,并將評價結果與財政激勵措施掛鉤。一是建立以畝產稅收、畝產能耗為導向的專項激勵機制。按企業畝產稅收、畝產能耗水平擇優扶持,可在支持經濟轉型升級財政專項資金中切出一塊專門用于獎勵排名靠前的企業,從而保障其優先發展。還可設立土地畝產稅收貢獻獎,即對當年地方財政收入貢獻額在300萬元以上、畝產稅收9萬元/畝以上的企業進行排序,對排名前5名的,6-10名,11-20名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獎勵,以進一步鼓勵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二是建立以畝產稅收、畝產能耗為導向的懲罰機制。可對土地利用差、畝均產出低、單位增加值排放量大、用能多的企業進行懲罰,促使企業重視畝產效益這項指標,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經有關部門組織評定,對其年度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得分靠后的20戶企業和違反環保、國土資源、安全生產等法律法規而被行政處罰的企業,取消其享受部分財政扶持政策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