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華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必須切實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鄉鎮財政“超千”工程,不斷轉變鄉鎮經濟發展方式,找準新的增長點,促進鄉鎮企業發展,著力發展小城鎮經濟,提高鄉鎮服務業比重,大力發展高效規模農業,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積極培育新的財源,建立健全長效的財政增長機制。
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鄉鎮財政“超千”工程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要擴大鄉鎮財政收入必然要求現有項目做大做強和新上項目,新上項目必然要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是加大淮陰經濟開發區招商力度。我們要立足于全局,努力做好開發區整體形象策劃、包裝、宣傳和推介工作,把開發區推向對外開放的前沿,真正使開發區成為外來投資、產業轉移“磁性”最強的基地;以開發區作為招商引資共享的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實現開發區的產業集聚和經濟結構的優化。二是加強鄉鎮工業集中區招商引資力度。鄉鎮工業集中區是鄉鎮財源的重要部分,其所實現的財政收入屬于鄉鎮。我們要根據本地傳統產業優勢、現有資源狀況、地理區位等特點努力建設各具特色的工業集中區,不同程度地實現開發區企業的分工與合作。三是創新招商模式。進一步加強對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項目的包裝,大力開展以項目招商、以現有主導產業、骨干企業招商、以產業鏈配套招商活動。四是增強招商力量。要不斷擴大招商隊伍,發動全體鄉鎮、村組干部甚至村民開展招商,全面收集招商信息,增強招商引資實效。
二、推動工業項目發展
科學發展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既要求堅持好中求快,又要注重優化結構,努力提高質量和效益。經濟開發區、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是載體、是平臺,項目建設才是促進園區壯大、提升園區水平的關鍵,要不遺余力地加快園區項目建設步伐。一是不斷優化項目建設布局。統籌考慮項目建設,新上大項目必須進入園發展,以實現新上項目的園區化、集聚化和規模化,促進生產力布局的優化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二是積極引導項目入園發展。研究鼓勵項目入園發展的政策措施,對入園項目采取項目代理、貸款貼息等政策,吸引項目入園發展。三是加大項目謀劃力度。按照園區發展定位,積極謀劃一批支撐園區發展、擴大園區規模、提升園區質量的新項目、大項目、好項目,增強園區的發展后勁。四是嚴把入園項目質量。把園區作為提升產業層次的助推器,合理確定入園項目的準入門檻,從投資強度、投入產出率、科技含量、產業關聯度等多角度對入園項目進行考察,確保入園項目符合園區的發展需求。五是優化企業服務水平。我們要建立健全鄉企對接制度,進一步落實企業掛鉤幫護制度。完善鄉鎮工業集中區內基礎設施,加強對水電氣的協調,積極尋求信息,幫助企業解決原材料和成品銷路問題,提供政府優惠政策,促使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能,引導企業走科學發展之路。
三、突出小城鎮建設
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立足農村實際,建設好農民的家園,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才能不斷地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小城鎮建設對于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發展水平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增加鄉鎮財政的一條重要渠道。大力開發小城鎮,必須走市場運作、多元投資、經營小城鎮的道路。一是強化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鎮建設投資體系,通過存量資產置換、出讓公共設施經營權、財政貼息貸款等途徑,吸收社會投資和外資,來籌措小城鎮基礎建設的資金,以緩解小城鎮建設資金短缺的矛盾。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不斷加快水、電、路、氣、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在基礎設施上要做到資源共享、設施共建、產業共樹、環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復建設,以最大限度降低開發成本。三是繼續完善小城鎮功能。加快建設一批公益設施項目,加大文化建設投入,啟動文明小區工程,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促進社會穩定。
四、重點發展鄉村服務業
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我們要立足鄉鎮實際,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全面提升鄉鎮服務業發展水平。一是發展特色服務業。我們要利用國道省道穿境而過的優勢,大力發展物流業,完善物流功能,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還要利用各傳統的副業優勢,打造鄉鎮的餐飲、建筑、食品深加工產業。二是發展消費性服務業。圍繞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繼續發展適用的消費性服務業,引導傳統服務業行業引進新型業態、轉變經營方式、改進管理手段,在提高附加值和利潤的同時,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層次、多形式的消費服務。三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要緊貼鄉鎮集中區產業基礎、市場需求,適度超前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加快發展與鄉鎮工業、農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服務業,增強對鄉鎮工業、高效農業的滲透力,為提高工業、農業的經濟效益提供更好、更大、更有效的條件和動力,同時也大幅度提升服務業自身的發展層次。四是促進民間投資。引導有投資意識和投資實力的法人、自然人到鄉鎮新建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益的大項目,改造、升級現有的相關行業,做大體量、擴充容量、提升質量,不斷擴充新興稅源。五是積極挖掘財源。要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加強對閑置公有資產的改造、投入與利用,增加承包和租賃收入;認真落實社會撫養費的征管,增加非稅收入。
五、努力培育特色農業
農業的發展受市場、資源、環境、勞動者素質的多重約束,要突破這個瓶頸,就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行可持續發展。要農業轉變發展方式,一是依靠科技。發展鄉鎮特色農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既要加快科技成果推廣和應用,又要通過科技促進市場營銷。二是發揚優勢。要充分利用城區周邊地理優勢突出發展高效設施蔬菜及農產品加工項目、利用已有旅游基礎配合全區旅游業發展鄉村旅游項目、利用環洪澤湖周邊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大對圍湖養殖場和水產養殖的投入,利用傳統瓜果生產基礎大力發展高效果品產業,利用自身產業特色大力發展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三是擴大規模。要通過土地整理、土地流轉的方式發展高效規模農業,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耕地向大戶集中,不斷擴大農業規模經濟效應。
六、促進鄉鎮資金融通
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資金是企業的血脈,充足的資金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加強資金融通,有利于轉變鄉鎮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是正確引導民間資金。我們要通過鼓勵、引導民間資本投資農業農村建設,發展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使民間資本流向基于土地、運輸、建筑安裝、商貿、流通、資產等專業合作組織。二是構筑農村融資平臺。我們要探索成立鄉鎮級別投資經營公司,作為鄉鎮政府融資平臺,注入優質資產,不斷壯大資產規模和提高征信水平,增強融資能力。三是發展農村保險業。我們要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吸引商業保險公司走進農村,鼓勵農戶、農業企業參加農村資產、自然災害、醫療等商業保險。四是加強企業誠信建設。要引導企業規范財務,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根據企業信用、市場前景、產品質量,推進鄉鎮民營企業互助擔保,適時開展銀企合作緩解資金流動困難的難題。五是尋求多渠道支持。要用好中央及省的各項政策,爭取國家更多配套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開渠道,為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