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隨喜
摘 要 當前中央銀行會計標準制定導向、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權責發生制記賬基礎等重大問題上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著較大差距。筆者認為需要制定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央行會計標準制度或準則,整合會計核算資源,實現會計業務一體化,提升會計信息披露的標準化和程序化。
關鍵詞 中央銀行會計標準;改進;探析
中央銀行會計標準選擇的好壞不僅關系到會計核算質量和金融風險的防范,而且關系到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近年來,為適應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和職能轉換的需要,中央銀行會計引入了大量符合國際慣例的會計原則,但在會計準則的制定導向、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權責發生制記賬基礎等重大問題上與國際會計準則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一、中央銀行現行會計標準的缺陷
(一)缺乏有關會計標準的制度或指導意見
現有的中央銀行會計制度側重于會計核算管理和會計實務的操作,會計層次相對較低,理論性不強,缺乏統領“會計核算的原則或準則,如:對謹慎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如何把握,資產負債如何反映,準備金如何計提,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如何處理,會計報表如何合并,或有關事項如何披露等?,F有制度雖幾經修改,但基本上只是會計核算手段的改變,核算方法得到了優化,核算集中度有很大提高,但所執行的標準卻基本保持不變,內容粗放、不明確,分布零散,會計核算標準和會計信息披露機制不夠健全,會計反映和監督的能力遠不能適應公開會計信息的要求,不利于央行會計工作的開展。
(二)資產計量標準單一,資產管理存在風險隱患
首先,央行持有的資產不僅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在內的國家儲備,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方式持有的大量有價證券,還包括固定資產和對金融機構的再貸款。核算中對這些資產不分種類,一律采用歷史成本法計量,會計期末不計提減值準備也不確認資產溢價。其實這三類資產的前兩類都具有較高的市場敏感性,隨市價變動較大,若不按市場波動進行調整,其賬面價值無法反映真實資產狀況。其次,再貸款雖按貸款性質和用途設置流動性貸款、金融穩定貸款、專項政策性貸款進行分類管理,但相應的損失準備并未按期計提。另外,對于固定資產也不在表內計提折舊,仍然以賬面價值入賬,造成資產的存量價值實際上部分已嚴重被高估。這些問題使央行資產管理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會計信息喪失了決策參考的相關性。
(三)收付實現制無法實現當期費用和收入的真正配比
收付實現制只在資金收付時進行會計記錄,只能反映預算收支執行情況,這雖然與央行實行預算制財務體制相適應,但卻不能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不能準確反映政府或行政事業單位實際的經營績效和效率。如購建固定資產、現代化支付系統等專用設施,在收付實現制核算基礎下,這些資產相關的購建支出沒有進行資本化處理,而是在發生時直接作為當期費用處理,也不在表內計提折舊,不能將相關資產的使用費用和履行專項職責的收益進行配比,且這種費用并非每年都要發生,發生的年度收支規模突增,造成各年的收支規模波動較大,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決策。
(四)會計報告內容簡單,信息透明度不高
目前公眾只能從每年的金融穩定報告間接了解一些央行的資產負債情況,對其損益表和預算執行情況,僅限央行自身、財政部和審計署使用,公眾尚無渠道可以獲取。這一方面不利于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各利益主體形成正確預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公眾對中央銀行的行為進行監督。概括起來,中央銀行對外披露的信息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披露的范圍小,僅限資產負債情況,無損益及預算執行情況等;二是披露的渠道窄,大部分是從每年的金融穩定報告中獲知簡單的信息;三是披露機制缺乏規范的程序,披露的信息沒有經過注冊會計師審計,信息的真實性缺乏較權威認證。
二、中央銀行會計標準的改進思路
(一)制定和完善統一的央行會計標準
中央銀行應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和發達國家央行會計政策的基礎上,制定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央行會計標準制度或準則,該制度或準則除起到規范性作用外,還應起到理論的指導作用。概括起來,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實行審慎的會計制度,不少計損失,不多計收人,對風險資產的計價進行嚴格評估;二是采用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公認會計準則,準確衡量和計算各期間的成本和收益惰況;三是建立健全會計信息對外披露機制,保障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除針對不同核算內容制定相應的會計處理方法外,還要隨著新情況、新問題及其發展趨勢不斷進行理論解釋和理論創新,以便指導和解釋該階段的會計實踐,從而真實準確地反映央行的資產、負債情況。
(二)整合會計核算資源,實現會計業務一體化
會計業務一體化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會計業務縱橫向集中。縱向集中有利于減少會計核算主體和核算層次,減少支付結算環節及財務報告逐級匯總上報的麻煩;橫向集中是整合現有會計核算資源,改目前各專業會計分散管理為集中管理,建立以會計核算系統為基礎,集業務、核算、監督、管理于一體的中央銀行會計核算體系。業務一體化的目標是確保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提高會計報告生成的時效,全面及時地反映中央銀行的會計信息。同時提高會計財務信息的共享程度,充分利用會計資料形成的各種信息,發揮和提高會計對經濟金融的分析反映能力,提高會計分析質量,為宏觀決策提供信息參考,增強金融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三)引入權責發生制,提升會計信息質量
收付實現制會計與中央銀行實行預算制度的信息最為相關和可靠,但忽略了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服務成本效率等相關信息的記錄。權責發生制會計的引入能克服此方面的弊病,為活躍資產采取公允價值計量及對資產和負債計提減值準備提供有利條件,打破央行對資產一直采用歷史成本法、對資產不計提溢價和損失的限制,有利于進行收支配比核算,合理反映不同會計期間財務收支情況,評價其履行職責的成本和效率。
(四)完善會計信息披露機制,增強中央銀行會計信息透明度
中央銀行會計信息披露機制完善的前提是整合會計核算資源,采取嚴格的會計標準,定期披露會計信息,且公布的會計報告要經過獨立的外部審計。整合會計核算資源的目的是提高會計報告生成的時效性,實現各種信息資源共享;采取嚴格會計標準的目的是提高會計財務報告的質量,實現報告的決策實用性;會計報告經過審計的目的是提高報告的可信度。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央銀行業務的特點,有選擇性地進行會計披露,逐步實現向社會按月、按季、按年度公布會計信息,實現會計信息披露的標準化和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