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劉蕾蕾
摘 要 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帶來了金融創新服務模式不斷涌現,推動了金融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的深刻變化,倒逼傳統金融業不斷探索服務模式創新。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帶給我們生活的便捷、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存在科技、法律等風險,流動性等問題。通過國內互聯網金融三大典型模式的研究,希望能為國內互聯網金融存在問題的解決和以后的健康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典型模式;存在問題;監管建議
一、三大典型模式基本情況
本文認為,我國現有互聯網金融現有模式主要為資金的供需雙方提供三種服務,構成三大典型模式。第一、信用中介,搭建貨幣供給者與需求者的交易平臺,實現資本盈余與短缺之間的融通,具體表現為網絡借貸等。第二,支付中介,實現客戶之間貨幣交割清算,具體表現為第三方支付等。第三,金融管理,基于網絡時間和空間的便捷優勢,提供對客戶資產、負債、流動性管理,具體表現為理財式互聯網金融。
(一)網絡借貸
網絡借貸即在網上實現借貸,資金的借入者和借出者實現借貸的“在線交易”,是一種間接融資行為。我國最早的網絡借貸平臺2007年誕生于上海,作為民間借貸的網絡形式,我國網絡借貸規模增長速度驚人。數據顯示,從2013年5月到12月,全國P2P網貸總成交額為700.62億元,月均成交額為87.58億元,日成交額為2.86億元。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間,P2P網絡借貸平臺參與人數季復合增長率為31.23%,成交額季復合增長率為29.01%。
(二)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互聯網金融最初被人們認知的形式,它是指和銀行簽約并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支持平臺。第三方支付源于客戶對便捷性于安全性的需求,集發卡、轉接、收單三項功能于一身,簡化了支付流程。如今,第三方網絡支付已經占據了我國小額支付的大部分市場,擁有三大業務: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和互聯網支付是其三大主要業務板塊。發揮兩項作用:第一、充當交易雙方資金擔保平臺,公正維護交易雙方的利益,避免交易欺詐。第二、充當技術中間站,與各銀行相聯,提供統一的支付接口,方便資金的劃轉。
至2013年7月6日,我國共有250家企業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規模迅速擴大,行業內競爭態勢進一步加劇。據易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一季度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移動支付(不包含短信支付)交易額規模達到16317.5億元,與2013年四季度相比增長110.5%。支付寶、財付通和拉卡拉三家公司排名移動支付前三位,穩占全國近95%的市場份額。
(三)理財式互聯網金融
理財式互聯網金融是指企業通過互聯網向投資者出售理財產品,滿足其對短期、小額資金的投資需求,它涵蓋期貨、保險、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多方面的銷售和交易。以“余額寶”、“微信理財通”等網上理財產品為代表,尤其“余額寶”誕生以來,就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作為支付寶的余額增值服務,消費者將錢轉入余額寶就可獲得一定的收益,其實質是購買貨幣基金,將支付寶和基金購買直接打通。
余額寶等產品具有可參與度高、快速便捷等特點,它將個人的閑散資金聚集起來,與銀行簽訂協議存款以實現收益。截至2014年3月底,“余額寶”規模已經達到5413億元,天弘基金管理公司憑借“余額寶”,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
二、三大典型存在的問題
與傳統金融相比,國內互聯網金融三大典型模式中除了存在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等傳統因素,更受到由互聯網特性而提升的信息科技風險、法律風險等。
(一)信息科技風險
互聯網金融依托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容易受到網絡內部和網絡外部的系統攻擊,存在著較高的信息科技風險。交易過程中的客戶敏感信息、認證介質、交易數據等均需要安全保證。一旦計算機及網絡運行出現問題,如遭到黑客攻擊、病毒侵入、數據意外丟失等情況,則隨時可能出現系統癱瘓、交易異常、客戶資料外泄、資金盜用等重大風險事故。
(二)法律風險
鑒于國際互聯網金融監管實踐經驗,國內互聯網金融三大典型模式的法律定位雖已部分建立,但仍缺乏全面性,例如我國第三方支付監管的法律框架已經搭建,但是監管法律依據層級較低,主要都是部門規章,法律約束效力薄弱。三大典型模式中的參與者眾多,層次復雜,對于網絡借貸中的信用問題及非法集資,第三方支付中的資金沉淀與洗錢,理財式互聯網金融中的流動性管理等潛在問題仍是監管工作中的重點。
(三)流動性風險
余額寶為代表的理財式互聯網金融其“T+0”的贖回模式,使得資金流動加劇。一方面,當遇到節假日等資金需求量大時,可能會出現大量贖回,特別是對于能夠用于直接支付淘寶網購的余額寶,更可能由于節假日促銷等活動而進行資金使用。另一方面,客戶對待理財式互聯網金融主要關注凈收益率,在收益率較低時,基金面臨很大贖回風險,一旦遇到大面積贖回,支付寶等理財式互聯網金融只能利用本公司的自有資金或者客戶備付金墊付基金贖回資金。
三、規范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監管建議
(一)重視行業自律
成立網絡借貸、第三方支付等相關行業組織,引導行業自律。通過行業公會規范P2P網絡信貸企業的運作,維護行業信譽與口碑。在行業內建立網絡信貸行業的服務標準,形成內部約束機制。同時通過行業公會能夠更好的反映整個行業的情況與問題,為決策提供有效參考。
(二)做好消費者保護
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是我國金融監管目標之一,互聯網金融交易者之間彼此一般不見面,一旦發生糾紛引起爭議,解決起來難度較大。為此,要建立修訂制度和法律,嚴格信息披露,要求互聯網金融公司明確其對客戶的權利和義務。明確網絡支付中的責任,督促支付平臺做好網絡中風險提示及交易環境安全保障。同時,要暢通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投訴渠道,并通過教育加強金融消費者風險識別和自我保護能力。
(三)強化聯合監管
強化聯合監管,行為監管與功能監管并重。互聯網金融兼有互聯網和金融雙重屬性,其跨界經營情況普遍。從國際通行實踐看,不宜對互聯網金融采取單一主體的監管方式。美國將P2P借貸認定為證券投資行為而非普通借貸行為,受到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法律的約束。我國對于P2P行業正在實施的由國內人民銀行負責制定監管指導意見,銀監會具體制定監管細則辦法便是對互聯網金融聯合監管的一次良好嘗試。
參考文獻:
[1]王曙光、張春霞.2014年:《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國內模式及金融創新》,長白學刊2014年第1期.
[2]徐錚.2014年:《互聯網金融的若干模式及比較分析》,金融街2014年第2期.
[3]陳林.2013年:《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研究》,南方金融2013年第11期.
[4]王朋月、李鈞,2013年:《美國P2P借貸平臺發展》,金融監管研究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