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鵬瓊
摘 要 核電站資產價值特別巨大,運營期非常長,在運營期內,不可避免的發生較多的重大設備提前改造等需要計提固定資產減值的情況。會計制度及會計準則中對固定資產減值規定較粗略,且考慮到核電站的特殊性與價值特別巨大,此項業務的處理較為敏感。本文試圖對核電站重大設備計提固定資產減值的方法進行研究,以探討其規范的核算方法、填補行業空白,亦可作為其他兄弟單位、其他相似行業之參考。
關鍵詞 核電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一、企業會計信息的含義
企業會計信息是企業從會計視角所反映的經濟活動情況,如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等。其中,財務狀況是指企業在某一時點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等的分布與結構狀況,主要說明在某一特定時點,企業擁有什么,企業欠別人什么,企業所擁有的減去所欠的,為股東留下什么。經營業績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所取得的經營成果。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中,企業所創造的所有收入減去這一時期中企業所發生的費用,就得到這一時期的凈收入或凈利潤。如果總的費用超過了總的收入,企業得到的是凈虧損。現金流量是指企業在特定會計期間從事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所發生的現金流入、現金流出及現金凈流量情況,企業借款和還款所產生的現金流量情況等。表明的信息是企業在滿足了同一時期所有現金費用支出后,究竟創造了多少超額的現金。從會計角度所揭示的企業經營活動,并不是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部內容,而僅僅是企業經濟活動中與價值、資本等相關的內容,主要是企業的財務活動。所以,企業會計信息也被稱為“企業財務信息”。
二、企業會計信息的特征
(1)企業會計信息是指會計主體通過會計活動所形成的,可用來傳遞的、分類集中的、主要以貨幣表現的有用的價值信息。
(2)企業會計信息是會計的生命線和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會計的價值所在。企業會計信息一旦形成并公布,在一定范圍乃至社會上將具有直接的經濟后果,并影響有關利益相關者的決策行動
(3)企業會計信息主要是借助于財務報表的形式進行披露的信息,實質上財務報表僅僅是企業經濟活動信息的“載體”。
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
(一)資產信息的失真
會計主體在對企業資產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中,未能依據資產特性及分類標準界定和劃分資產,未能遵循真實性原則反映資產信息,未能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要求加工和披露資產信息,必然導致資產信息失真。這里將人為制造的有違于真實性原則及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要求產生的資產信息稱為不真實資產信息,即資產信息失真。
資產信息失真一般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客觀因素導致的資產信息失真。即受環境及其他客觀條件限制和影響,形成的資產的不確定性及其確認、計量在一定范圍的模糊性,導致資產信息失真。一般表現:第二,主觀因素導致的資產信息失真。即在資產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中,因人為因素干擾或違背真實性原則,導致資產信息失真。
(二)權益信息的失真
權益信息失真是指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方面的預測值和反饋值出現了不可靠的現象。 權益信息失真的一般表現形式為:低估負債、高估所有者權益。
(三)損益信息的失真
損益信息失真一般表現為以下方面:第一,因主觀因素導致的損益信息失真,即在收入、費用和利潤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中,因人為因素違背真實性會計原則,導致損益信息失真。一般表現:(1)虛增或隱瞞收入,調節當期損益;(2)收入不入賬或入賬不及時,轉移或挪用收入,調節當期損益;(3)費用支出混淆收益性支出及資本性支出界限,多計、少計當期費用及成本,調節當期損益;(4)違反權責發生制原則,收入、費用列支期限不合規;(5)違反實際成本計價原則,隨意調節費用及成本水平,導致成本、費用結轉不實,損益不實等第二,因客觀因素導致的損益信息失真,即受客觀條件限制和影響,形成的損益不確定性及其確認、計量、記錄在一定范圍內的模糊性,導致損益信息失真。一般表現:(1)成本計算中的專業判斷、估計及分配方法等原因對成本計算準確性的影響;(2)會計原則之間的不協調導致收入及費用在確認中加入了主觀的方法,從而影響了損益的客觀性;(3)收入及費用確認時間界定依賴于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導致收入信息失真;(4)資產計量中存在的難以準確計量的客觀因素,影響產品成本計算結果的準確性等。
(四)合并會計報表信息的失真
合并會計報表信息失真是指合并會計報表所提供的會計信息違背了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合并會計報表信息失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1)通過關聯方交易和債務重組來粉飾經營業績。(2)內部交易損益的沖銷不實,存貨中為實現利潤的界定不實,從而導致其股利分配,上繳所得稅等方面數額不實。(3)公司未將其所控制的境內外所有子公司納入合并報表的合并范圍。(4)合并直接擁有過半數以上權益性資本的被投資企業,未合并間接擁有其過半數以上權益性資本的被投資企業。(5)公司對子公司進行的權益性資本投資未采用權益法進行核算。(6)公司與子公司的會計報表決算日、會計期間和會計政策不一致,造成合并報表失實。
四、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資產信息失真的客觀原因
(1)社會資源的稀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因資源有限,故企業面臨著種種壓力。為了獲得較多的發展機會,企業必須以良好的財務狀況來取悅現存及潛在投資者,所以當企業實際經營狀況不令人滿意時,企業管理當局就會考慮采取一定方法來隱瞞不景氣的現狀,達到虛報資產,同時又能逃脫有關法律法規處罰的目的。
(2)企業經營環境及組織方式的變革。企業改造重組等新的企業經營戰略及方式的出現,導致經濟及交易事項復雜化,多樣化,與此相適應的經濟及管理規范及法律法規建設相對滯后,致使諸多特殊業務的處理及相應的會計確認,計量等缺乏法定依據,也給會計信息造假者以可乘之機。
(3)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及相關法規存在的缺陷。對不確定的經濟業務的確認和計量方法尚不成熟。會計原則的不確定性。基本會計準則及具體會計準則軟約束且自相矛盾。
(4)企業改制不規范、不徹底。
(5)代理理論及影響。在代理理論之下,企業行為可以概括為各種契約的聯結。而在契約關系人之間,客觀上存在利益沖突,為了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加大會計數據操縱的可能。
(6)審計監督體系作用發揮不利。
2.資產信息失真的主觀原因
(1)經理人行為。一般情況下,公司經理人要追求當期經營的有效性,若披露失真的資產信息,可以給公司帶來利益,則可能為之。
(2)稅收目的。在目前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與經濟體制相配套的稅法體系尚不完善,使得企業有機會采取種種避稅策略,以減少納稅所得。
(3)管理人員素質低及內部控制體系控制功能的弱化。
(4)資本市場預期。在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最終取決于公司盈利水平和公司經營面臨風險的大小。公司管理當局在對外公布會計信息時,往往會采用高估公司資產方式,降低財務風險,以達到增強投資者信息的目的,致使資產信息失真。
(5)規避監督部門處罰。為規避處罰,上市公司往往人為操縱某年盈余。
六、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策略
(一)權益信息失真的治理策略
(1)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明確會計工作相關人員的職責權限、工作規程和紀律要求。(2)加強社會監督,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的公正作用。(3)多方配合、建立檢查和處罰的聯動機制。(4)關心和重視會計隊伍的業務素質和繼續教育。企業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依法保障會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和培訓的權利,以促進會計隊伍業務素質不斷提高。(5)制定有效的經理激勵機制。(6)加快會計電算化和會計網絡的建設,使會計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生成有相對統一的規范。
(二)損益信息失真的治理策略
(1)完善法律、法規及制度體系,從法規制度上治理損益信息失真。(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發揮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控功能。(3)規范經理人行為,引入有效的機制,提高損益信息質量。(4)建立并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并發揮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保證功能。(5)強化外部監督,啟動綜合治理工程,揭示虛假會計信息,處罰違規操縱損益行為,充分發揮各經濟監督主體的依法監督職能,實施綜合治理策略。
參考文獻:
[1]張尚民,張曉輝,賈秀妍.資產信息失真查證實務[M].2003-01
[2]吳安平,茹建英,張尚民.權益信息失真查證實務[M].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