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忱
摘 要:在職業教育日益改革創新的今天,高職教師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要本著“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方針,讓學生學會學習、終生學習,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學習動機 培養 激發
1.前言
談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它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核心,而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是指一定教學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形成學習的積極性。
2.學習動機理論簡述
2.1強化動機理論
現代的S-R心理學家不僅用強化來解釋操作學習的發生,而且也用強化來解釋動機的引起。認為引起動機同習得行為并無兩樣,都可用強化來解釋。人們為什么具有某種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先前這種行為和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牢固聯系。[1]研究表明,教師的批評與表揚,會影響到學生的成績。事實上,教師表揚所起的強化作用,是受許多因素制約的。例如,教師對學生說:"好好干!我知道你們努力做的話,是能夠做好的。"對那些感到難以完成任務的學生來說,這番話是種鼓勵或強化;而對那些輕而易舉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說來,這實際上類似于懲罰,因為教師這番話意味著,他們必須經過特別努力才能完成任務。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僅憑學生的行為來推斷學生的動機往往是困難的,因為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動機影響學生的行為。
2.2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理論(achievement goal theory)是以成就動機理論和成敗歸因理論為基礎,在德韋克(Dweck,1986;Dweck & Leggett, 1988)能力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學習動機理論。[2]德韋克認為,人們對能力持有兩種不同的內隱觀念,即能力增長觀和能力實體觀。持能力增長觀的個體認為,能力是可改變的,隨著學習的進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實體觀的個體則認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會隨學習而改變的。
由于人們持有的能力內隱觀念不同,因而導致他們的成就目標也就存在差異。持能力增長觀的個體傾向于確立掌握目標,他們希望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實體觀的個體傾向于確立表現目標,他們希望在學習過程中證明或表現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雖然這兩類成就目標都可促進個體主動而有效地從事挑戰性任務,但它們在更多的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學習效果。
2.3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3]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但他認為,在學習中沒有強化也能獲得有關的信息,形成新的行為。而強化能激發和維持行為的動機以控制和調節人的行為。
3.如何培養和激發高職生的學習動機
在教育領域尤其是職業教育領域,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態度,激發學生愿意學習、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眾所周知,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大多數在高中時期惰性較大,學習依賴性強,缺乏主動性,既不會認真聽課,也不愛做作業,沒有學習責任心。所以高考成績也不理想,這又影響了他們進入大學后產生學習壓力、自卑感、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更難堅持認真在大學校園里認真學習專業知識。
根據教育心理學當中的學習動機理論,作為高職教師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利用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于心理需要的喚起和形成。因此教師要重視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分析學生需要存在的問題(比如愛和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以及合理需要是否得到應有的滿足。通過采取一些強化和訓練手段使學生掌握一系列認知和行為策略,使之內化成心理需要,形成自覺性、有恒性等學習品質,增強學習責任感和學習積極性。
二、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班杜拉的實驗證實,自我效能感的增強與學習內在動機的提高是密切相關的。高職學生大部分是高考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意志力等持懷疑態度,通常會表現出較低的自我效能水平。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多增設教學互動、合理的獎勵制度等,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產生對學習的自信,激發內在學習動機。
三、注重教學方式的改革,發展學生的專業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發展成為學習的內在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持續作用。對高職教學來說,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圍繞著專業方向開展的,因此,專業興趣的發展對帶動學生整個學習動機有著更切實的作用。因此,高職課題教學中要多結合專業的社會性質和意義,多開展實訓教學,學生“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讓學生盡早進入專業角色,接觸專業實際,發展學生的專業興趣。通過興趣的作用,使學生把學習活動變為自己的需要。
四、培養學生的成就動機。教師應通過學習目的教育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引導學生產生求知需要,培養學生爭取成功,避免失敗的意向。具體可培養學生注意到與成就動機相關的行為;體驗和感知成敗與目標的關系、成敗與情感的關系;內化對成就動機的認識;最后將學習活動中得到的學習策略運用到學習中,從而取得高成就感,激發自身的成就動機感。
五、適當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激勵學生的進取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多設立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小團體,并適當開展競賽和競爭。競賽取勝是獲得自尊和自我實現需要的誘因之一,也是鼓勵進取,反對懈怠的措施之一。設立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小團體,可以增強每個大學生對小團體貢獻和成就感,同時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提高學習的外部動機,也通過更多人的認可激發自身的進取心,從而激發學習的內在動機。
總之,在職業教育日益改革創新的今天,高職教師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要本著“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方針,讓學生學會學習、終生學習,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德)萊因貝格著,王晚蕾譯.動機心理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2](美)馬斯洛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美)皮特里著,郭本禹譯.動機心理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