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摘 要:探索推進工會的理論、制度創新以及實踐創新,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應有之意,工會工作的創新發展還是工會永葆生機和充滿活力的源泉,唯有不斷創新發展,才能使工會組織在職工群眾當中形成感召力、凝聚力以及戰斗力。創新工會工作的實踐、深入了解新時期下工會工作內容與形式、不斷探索研究適合工會發展的新模式已經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步驟。
關鍵詞:工會工作;創新;發展;實踐
1 工會工作創新的必要性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2015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突出強調了改革創新是群團工作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并要求不斷推進群團工作和組織建設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工會十六大報告在提出“三型工會”的同時,要求工會干部“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工會建設。推動工會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堅持正確方向、繼承優良傳統,勇于解放思想、敢于革故鼎新,提高工會工作科學化水平,不斷煥發工會組織的生機活力”。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工會只有適應時代發展進行理論創新,圍繞激發活力進行制度創新,針對重點難點進行實踐創新,努力在繼承中發展,在創新中前進,才能不斷煥發工會組織的生機和活力,促進工會工作的發展。
2 工會工作創新的內容
(一)適應時代發展進行理論創新
理論創新是工會創新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在中國工會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工會工作的重大突破和發展,還有新局面的形成和開拓,往往都是發軔于理論創新。推進工會理論創新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我們黨幾代領導集體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這條道路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也為我們的實踐創新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進入新世紀新時期的中國工會,必須要適應黨的理論創新要求,在工會理論研究上,牢牢跟隨黨的理論創新步伐。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十分重視群團工作,對工人階級和群團工作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論斷。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最關鍵的就是要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以及群眾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必須堅持黨對群團工作的統一領導,堅持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服務群眾的工作生命線,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堅持依法依章程獨立自主開展工作,確保群團工作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同步前進。
(二)圍繞激發活力進行制度創新
工會工作理論有了創新,在從思想到行動的轉化中,還要靠制度來保證。只有健全制度,才能實現工會工作創新的長期化、穩定化、系統化。從工會工作的對象看,隨著職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其構成從過去主要以國有、集體企業職工為主,發展到包括非公有制企業職工、新興產業職工,還有派遣工農民工等諸多方面;由過去的以產業工人為主,發展到包括其他工人、國家公務員、經營管理者、知識分子在內的各種勞動者。從產業發展看,由于第二產業結構大力調整,第三產業迅猛發展,跨行業、跨地區甚至跨國別的企業紛紛出現,對原有的產業與地方相結合的工會組織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從所有制結構看,工會工作原來主要集中于公有制企業單位,而隨著國有、集體企業的重組改制,股份制成為公有制實現的主要形式,私營經濟、外資經濟迅速發展以及混合所有制大量出現,都要求我們更多地關注非公有制經濟。從組織體制看,原來的全總、省、市、縣、基層五級組織體制在新常態下已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隨著鄉鎮(街道、樓宇、工業園區)經濟的飛速發展,出現了大量的鄉鎮企業、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等,這就要求我們加強與之相適應的工會建設,進行組織形式的創新。
(三)針對工作重點難點進行實踐創新
習近平同志指出:“時代在發展、事業在創新,工會工作也要發展、也要創新。”當前,我國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工會工作要服從服務于大局,就要深入研究和解決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努力提高新常態下工會工作水平,準確把握中國工會所處的歷史方位,及時把握時代脈搏和社會變化的趨勢,深入研究經濟新常態下工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深化對經濟關系和勞動關系發展規律、工人階級隊伍發展規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作出新概括,明確新思路,提出新舉措。
根據當前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工會實踐創新的內容主要有:一是加強工會組建方面工作的創新。因為這項工作是工會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證,是工會工作的重中之重。工會必須要最廣泛地把職工群眾組織到工會中來。只有組織起來,才能切實維權,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二是在協調勞動關系方面進行創新。因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工會服從服務于大局的重要手段和內容。如在加強機制建設、豐富維權手段、拓寬維權渠道、雙向維權等方面都應該加強創新。三是面對基層,要認真研究集體、國有改制(包括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組織如何建立健全,小微企業集中的村鎮和工業園區及樓宇、市場如何組建工會和開展活動,私營企業工會負責人的產生、待遇、履職、權利保障如何規范,如何保證工會經費的收繳等問題;還有不同經濟類型企業的民主管理制度如何建立和完善,維權的載體和機制怎樣確定,與行政以及上級工會的關系如何處理等等。這些問題一方面政策性很強,另一方面也非常具體,必須群策群力,通過工會工作的開拓創新來加以解決。
3 工會工作創新與發展的條件與基礎
(一)工會工作創新必須以把握規律為條件
創新不能是盲目隨意的,也不能是唯長官意志的。創新固然指的是對未來的開拓,但開拓未來的前提是必須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變化規律,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屬性,認識了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才能真正地實現創新發展。與之相應,“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事物存在的條件環境發生了新變化,為此產生出新的生存方式;二是事物內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出現了新變化,矛盾雙方的作用產生了改變,因此相應的出現了新的存在形式。譬如,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隨著所有制類型和職工隊伍結構的變化,工會工作的內容、領域和對象也將隨之大大拓寬,對工會如何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作機制,開拓新局面、擴大覆蓋面、強化凝聚力等方面必將提出新的要求。這些情況對工會干部如何轉變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進一步完善各種運行機制,創新工作的方式方法,落實工會工作的群眾化、民主化、法制化,從而更好地動員職工、組織職工、依靠職工、服務職工也提出了新的任氛遵循規律,順勢而為,工會工作才能不斷良性發展。
(二)工會工作創斷必須以和諧發展為中心
發展是硬道理,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氛工會工作的創新發展必須堅持以和諧發展為中心,把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的發展改革大局,當作自己的首要的、中心的任氛工會要組織動員廣大職工群眾,積極投身到改革和發展中來,要發揮“大學校”的作用,努力提高廣大職工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最大限度地把廣大職工組織和團結起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工會十六大報告提出的“今后五年的目標任務”要求大力發展和諧勞動關系,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明確了工會參與社會治理、推動社會建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就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呼吁工會干部要以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為己任,進而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工會工作要促使勞動關系的運行朝著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底、和諧穩定的方向發展。以企業工會工作為例,它在“圍繞”大局的同時,更要“融入”大局,成為大局的有機組成部先企業工會首先要認識什么是企業的大局。企業的大局就是要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自身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企業文化引領社會的進步。這種大局的構建和實現,靠的是企業職工的共同努力,靠的是勞動關系的穩定與和諧,因為勞動關系是發展關系,和諧才能共底。要調動和保護職工的積極性、激發職工創新創業的智慈潛能、樹立卓越的團隊文化,從而促進企業的和諧健康發展。
(三)工會工作創斷必頂以依法合法為準則
習近平同志曾經就法律與改革的關系作過批示:“一切重大的改革都要于法有據,需要修改法律的一定要先立而后破,有序進杭工會工作的改革創新也是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第4條明確規定:“工會必須遵守和維護憲法,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工會十六大報告在高舉“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旗幟的同時,還提出了“四個依法"(即依法建會、依法管會、依法杖職、依法維權),要求工會干部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協調勞動關系、參與各項改革,引領和依靠職工群眾支持參與改革、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憲法》是制定各種法律的依據和基礎,工會的一切活動自然也要以憲法為根本依歸,各項活動(包括創新發展)都必須依法合法,工會工作的改革創新不能與法律相抵觸。只有在尊法、依法、合法原則下銳意改革、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拓展我們的工作,才能保證工會工作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日報》2015年11月4日。
2.《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眾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15年7月10日。
3.龔惠文:《充分發揮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工會事業創新發展提供政治保證》.《工人日報》2015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