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育芳
摘 要:在中國法律法規中,婚姻法是極為重要的構成部分,是為夫妻關系的建立提供法律支持,有利于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維持社會穩定也有很大幫助。經濟發展背景下,為了應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法律法規也應結合經濟學知識進行改革,特別是婚姻法,以便提升中國法律法規的適應性。基于經濟學研究,對婚姻法進行改革,可以使婚姻法中規定的夫妻雙方的權利與義務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本文基于經濟學角度,從婚姻形式、夫妻財產制度等方面對中國婚姻法的改革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我國婚姻法的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婚姻法;經濟學;改革;問題
婚姻法作為夫妻關系建立的法律依據,也是我國法律法規的重要構成部分,也為夫妻雙方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婚姻法中規定了夫妻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有利于維護家庭的和睦,進而為維護社會的穩定提供保障。在經濟發展背景下,夫妻之間的婚姻關系產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一些問題,而傳統婚姻法已經無法應對這種婚姻關系的變化。針對這種現象,婚姻法應作出一些改革,并在改革過程中結合經濟學相關理論,以便提升婚姻法的適應性,進而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為維護婚姻穩定、社會安定提供保障。
1 婚姻形式的改革
在中國婚姻法中,明確規定的婚姻形式有三種,分別是同居型婚姻、無過錯型婚姻和契約型婚姻。這三種婚姻形式代表著三種不同的夫妻關系,所規定的夫妻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也有區別,適用的群體也不同。同居型婚姻對男女雙方的家庭或市場分工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男女雙方可以從事各自的工作。基于同居型婚姻的男女雙方,對于兩者之間關系的處理,可依據普通合同法進行處理,有利于男女雙方的和睦相處。在同居型婚姻背景下,如果男女雙方之間的夫妻關系出現破裂,即男女雙方離婚后,對于家庭財產的分割也很簡單,可以確保男女雙方不會因財產分割問題而糾纏不清。在我國婚姻法中,同居型婚姻的建立基礎是男女雙方在法律上處于結婚狀態,同居已滿五年,并且雙方已有了孩子。只有滿足上述要求,男女雙方之間建立的同居型婚姻關系才符合法律要求。一般情況下,同居型婚姻的適用群體是以永遠或暫時不想結婚的這類人為主。
在我國婚姻法中,對契約型婚姻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正常情況下,以契約型婚姻建立夫妻關系的男女雙方在感情破裂后,要想辦理離婚,從法律上解除雙方的夫妻關系,則提出離婚訴訟的一方應提供相應的證據或材料,用以證明另一方在婚姻中犯過錯誤,基于此離婚訴訟才能得到批復。如果無法滿足這一條件,則提出離婚訴訟的一方必須要證明夫妻雙方已分居兩年以上。若滿足這一條件,則離婚訴訟也能得到批復。
在我國婚姻法中,無過錯婚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婚姻形式。基于這種婚姻形式的夫妻雙方,可以同時從事各自的工作,或者是由一方負責照顧家庭而另一方從事工作,這種婚姻形式也是社會上比較主流的婚姻形式。在無過錯婚姻形式下,如果夫妻雙方在感情破裂后,兩人都選擇離婚,則不必提供能夠證明另一方在婚姻中有過錯誤行為的證據或材料,就可辦理離婚手續。但是,如果是由一方單獨提出的離婚訴訟,則辦理離婚的前提是提出離婚訴訟的一方必須要證明夫妻雙方已經分居一年以上。只有滿足這一條件,單方面提出的離婚訴訟才能實現。
2 夫妻財產制度的改革
在我國婚姻法中,對夫妻雙方共有財產和個人財產的劃分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夫妻財產制度,對這種財產制度進行應用,有利于明確兩種不同財產之間的界限。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中,對夫妻共有財產從四個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第一,在辦理離婚的時候,如果夫妻雙方協商簽訂的財產分配協議未達成離婚結果,則該財產分配協議就不具備法律效益,而這也是為夫妻雙方的權益提供保障。第二,在結婚后,夫妻雙方各自的個人財產所產生的增值財產也屬于其個人,而這也是為夫妻兩人各自的個人財產提供保障。第三,在婚姻中,一方父母為其子女購買的登記子女個人姓名的房產,屬于這一方的個人財產,而這也是為了保護夫妻雙方及其父母的利益。第四,在婚姻中,如果住房等不動產是在結婚前由個人按揭購買,并且登記的是個人姓名,則該不動產也屬于其個人的財產,而這有利于保護夫妻雙方中不動產購買方的利益。隨著房價的不斷提升,夫妻雙方對不動產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婚姻法中的這種規定,有利于保證夫妻雙方的個人權益。
我國婚姻法中對夫妻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在當前社會環境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自身的權利越來越重視,而這也產生一種問題,即夫妻雙方過度關注自身的權益,對自己應承擔的義務不夠重視,這也不符合婚姻法的制定目的。針對這種問題,國家相關部門對婚姻法進行了改革,并據此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在這項法律法規中,最受人們關注的是第七條與第十八條第三項,這兩條的內容是對由父母出資給子女購買不動產的歸屬問題作出的明確規定。即如果不動產的購買只有夫妻雙方中一方的父母出資,則該不動產屬于個人財產,歸出資方所有;反之,如果不動產是由夫妻雙方的父母按一定出資比例共同出資購買,則該不動產屬于夫妻共有財產。基于經濟學角度,對婚姻法作出的改革,以及據此作出的財產劃分規定,可以更好地保護不動產購買方的權益,也有利于對夫妻雙方的權益問題進行處理和協調。在新的婚姻法中,對不動產劃分作出的明確規定如下:不動產如果是由夫妻兩人中一方或其父母在兩人結婚前所出資購買,則該不動產屬于其個人財產,歸個人所有。這項規定的制定和實施,可以改善當前的不當婚姻關系,有利于維護夫妻雙方的權利。在舊的婚姻法中,對夫妻財產劃分作出的規定是夫妻雙方的個人財產在結婚后都屬于夫妻雙方的共同財產,歸夫妻雙方共同擁有。這項規定存在缺陷,不法分子可以據此以婚姻關系謀取財產,而隨著新婚姻法的出臺,可以有效解決這類問題。
3 撫養補償制度的改革
在婚姻法中,對離婚后夫妻雙方的撫養補償做出了明確規定,有利于保障夫妻雙方各自的權益。在夫妻雙方離婚后,如果一方出現生活困難現象,則另一方需為其提供撫養補償。根據婚姻法的這種規定,夫妻雙方在離婚時需對撫養補償制度進行協商,或者是由法院依據相應條件作出判決。同時,依據婚姻形式的不同,撫養補償也有一定的區別。在上述三種婚姻形式中,基于同居型婚姻的夫妻雙方一般不會因孩子問題產生撫養補償,因為夫妻雙方都未打算要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夫妻雙方有了孩子,則男女雙方的婚姻關系會由同居型婚姻向無過錯型婚姻進行轉變。而在夫妻雙方辦理離婚的時候,對于財產分割問題,應依據無過錯型婚姻作出的規定進行處理,在婚姻法規定中,如果離婚夫妻的孩子還處于哺乳期,則對孩子的監護權需由母親實行;但如果孩子已經脫離哺乳期,則對孩子的監護應由夫妻雙方協商完成。然而,在此過程中如果夫妻雙方的協商結果不確定,則應依靠法院對夫妻雙方的情況進行評估,進而對撫養補償制度的制定提供支持。
4 結束語
基于經濟學研究,在婚姻法改革過程中融入一些具有利用價值的經濟學理論,可以有效解決婚姻中不同類型的問題,也有利于保持夫妻雙方的關系,對促進夫妻的和諧相處很有幫助,同時也能為維護社會穩定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金晶.經濟學角度下中國婚姻法的改革分析[J].法制博覽.2015,(21).
[2]羅筠寒.從“新婚姻法”看我國婚姻觀的新變化[J].經營管理者.2011,(23).
[3]錢鏡伊.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的婚姻法改革[J].青年與社會.2014,(15).
[4]張瑞麗,李寶軍,左云峰.淺析新婚姻法之忠實義務[J].法制與社會.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