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一種以金融服務創新和交易技術革新為主的全新的商業模式,與傳統金融行業相比,有自己獨特的運作和發展模式。其有傳統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的網絡金融、金融脫媒金融、交互營銷等金融模式等主要的發展模式。但是目前由于其在我國屬于新興發展事物,發展不成熟,監管缺失和滯后,導致其面臨諸多風險.所以在此基礎上對其建立一套合理地安全防范體系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脫媒業務;金融創新
1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背景
隨著國際金融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金融行業逐漸進入網絡時代,互聯網金融得到迅速發展。隨著網絡金融用戶數量的增加,公眾的消費習慣也悄然生變,更多消費者通過網絡實現了便捷的支付行為,為網絡金融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外部環境。早在2014年國務院已經將網絡金融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表明我國已重視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發展、信息技術革新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互聯網金融對完善我國金融體系也有著重大意義。然而,這一全新的事物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互聯網金融組織與傳統金融部門尚缺乏完善的業務融合態勢,雙方各自為政,造成網絡金融缺乏必要的監管與監督。尤其是在互聯網環境下,用戶的信息安全、規范管理、風險防范等難題尤為突出。因此需要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有更客觀的認識,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有所了解,并且針對其提出可行性建議。
2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模式
(一)傳統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該模式指傳統金融業務利用互聯網地平臺進行線上金融服務。如大家熟悉的各大金融機構的理財工具,就是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和金融業務的運作模式來實現線上金融服務的。
(二)第三方支付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第三方支付是融合傳統金融機構職能,在雙方簽約基礎上以第三方支付平臺所達成的業務合作。該平臺需要具備一定的資質和信譽。在現實交易中,交易雙方需要有相應的信用保障,或者在相應的法律規約下才能實現。但是在互聯網金融交易中,雙方往往沒有過多了解,對于對方的信譽、實力等一無所知,因此支付問題就造成其業務發展的一大瓶頸。從而產生第三方支付,來滿足異步交換的市場需求。2014年中國網絡投資用戶進行投資的最常使用的渠道就是第三方支付平臺(20.6%),其次是網上銀行(17.3%),再次是股票交易軟件(14.2%)。隨著網絡交易不斷被人們所接受,第三方支付平臺成為重要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之一。
(三)脫媒業務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脫媒是指在進行交易時跳過所有中間人而直接在供需雙方間進行。比如阿里小貸,即整合了客戶信息、供需信息、商品信息、資金信息等多重因素,成為信息流,利用網絡中斷將其轉化為資金流,并及時傳導與供應商,以此完成資金的流動與配給,完成相應的信貸業務。眾籌、網絡小額貸款等也是典型的脫媒業務。
(四)交互式營銷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交互式營銷以網絡為樞紐,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營銷的有機整合。并且改變了以往金融行業以產品為核心的傳統模式,進而轉向以客戶為核心的嶄新運營理念。交互式營銷構建起網絡金融與實體金融的交互聯系,進而形成協調合作的網絡金融平臺。主要類型可分為三種:一是P2P模式;二是混業經營模式;三是交叉銷售模式。在這樣的金融大環境下,用戶將獲得更便捷的支付條件,信息成本也會大幅下降,有金融業務需求的雙方可以直接取得聯系,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大幅減少交易成本。
3 我國互聯網金融創新存在問題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網絡金融環境下,用戶資信情況、資金使用方向、客戶真實信息的獲取難度有所增加,由于信息不對稱,再加之大數據分析可能出現誤差,已經嚴重干擾信息使用者獲得正確的信息。
(二)信用風險問題
由于當前缺乏規范有序的監督監管機制,因此網絡金融風險持續累積。在網絡金融業務中,消費者沒有完善的權益保護機制,這就極易造成業務風險不可控。一些網貸平臺卷錢跑路者比比皆是,進而造成行業混亂,信用風險加劇。
(三)流動性風險問題
網絡金融需要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同時還具有跨界聯動的特點,資金流動較快,這些特點極易造成業內流動性風險。例如在網絡貨幣基金業務中,會有90%的資金被分配到協議存款中,銀行則利用這部分資金投入到高收益高風險的信托業務中,而信托業務資金則有可能流向地方融資領域,如房地產行業中,但在這個具有很強聯動性的協作體系里只要一環產生問題和波動,那么就會造成典型的流動性風險,進而引發全體系風險因素的形成。
(四)法律與政策風險問題
隨著網絡金融業務范圍不斷擴大,不少業務還處于國家政策和法律監管之外,這就很容易造成政策性風險。尤其是在網絡金融異化發展,將會受到政策、法律以及金融風險將更為明顯。
4 對互聯網金融的建議
(一)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
首先,政府需要針對網絡金融發展實際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構建起完善的監管框架和實施原則,明確管理目標,突出其可行性。第二,實施分業監管,同時引入機構監管模式,明確各有關部門的監督責任,進而出臺有針對性、前瞻性、指導性和管理條例。第三,在金融監管中突出協調性,在職能監督基礎上突出綜合監督成效。第四,強化信息技術的協調監管,尤其是現場外監管,加強風險監測力度,能夠對各類風險進行及時預警并進行有效處置。
(二)防范對傳統金融體系的風險外溢效應
金融監管部門需要嚴守風險底線,尤其是在區域監管中充分發揮系統作用。網絡金融本身風險因素較多,設計技術、操作、政策、監管等多重風險,因此需要管理部門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以減少監管盲區,消除監管漏洞。
(三)建立消費者保護機制
構建強有力的信息披露機制,以此協調網絡金融中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以及委托代理風險等,從而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因此互聯網金融監管最為急迫的任務之一就是強化強制性信息披露機制和消費者保護機制。
(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網絡金融的迅速發展,也體現出當前實體金融制度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如銀行獨大、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資金可得性、金融體系缺乏市場化運作、資信體系不夠健全等。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尤其是在金融價格的市場調控、行業建設、監督監管、權益保護方面進一步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1] 謝清河.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13年第49 期:30-35.
[2] 李博,董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發展[J].中國金融,2013(10):19-21.
[3]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11-12.
作者簡介
王雨婷(1996-),女,福建人,本科,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