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楊志剛(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馬貞維(中國音樂學院在讀碩士)

本次收集整理由于經費所限,因此考察從瀾滄江云南迪慶開始。主要考察了佛山、云嶺、燕門、葉芝4個鄉鎮的藏族音樂,同時也兼顧其他少數民族音樂。為什么要著重研究瀾滄江云南迪慶境內藏族呢?一般觀念藏族是一個逐水草而居,吃糌粑、喝酥油茶的放牧型游牧民族,但是當瀾滄江流入云南,形成溫暖潮濕的河谷地帶,這里完全不同于高原的貧瘠、荒涼,而是水草豐茂、綠樹成蔭,還是全國第二大的原始森林,所以這里居住的藏族雖然宗教信仰、飲食習慣和普通藏族一樣,但由于生活方面物質的發達已經和高原上的艱苦生活的一般藏族有了相當的區別,音樂也從高亢遼闊轉向了婉轉、蜿蜒,別具特色。
考察第一站來到了佛山,是瀾滄江自西藏流入云南的第一站。佛山也叫紅山,藏語jong po,地處瀾滄江的東岸,整個地區被高山圍繞起來,居民居住的地方最低的只有海拔2300米,平均氣溫10度,整個鄉鎮遍布原始森林和大量的野生動物。在考察中據當地的老者敘述,佛山的起源是在久遠的葉藩王時代,由一名阿普名字叫作江格路經此地,發現這個地方非常適合人的居住,便在這個地方建設了一個村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了佛山鄉,佛山的民間音樂有弦子、鍋莊、熱巴、酒歌這些藏族代表性音樂,在曲調和音色上頗具特色。
鍋莊,藏語稱之為“卓zhong”,比較有特色的是佛山鍋莊分為大鍋莊zhongli和短鍋莊zhongtong。以原生作為主要的音樂形式,沒有樂器伴奏。收集曲調7首,分析后曲調形式為兩段式,最后一個樂句進行反復,節奏特點以自由為主,中慢速,最后一個樂句進行反復,音色以長腔較多,抒情優美。歌詞是自由的,題材豐富,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變化。
瓊熱qongre是酒歌的意思,收錄3首曲調頗具特色,屬于比較即興發揮,節奏自由旋律給人一種悠遠飄逸、情意無盡的感覺。敬酒時容易引起客人的共鳴暢飲無數,歌詞準確委婉,意義深刻。
庸亭(yongtin)山歌曲調悠揚高亢,旋律相對固定,大部分時候用于轉經和上山采藥挖蟲草等山珍時演唱。歌詞主要內容形容詞比較多,一般形容山巍峨雄壯、崗巒聳立,忽近忽遠,若即若離。瀾滄江水時而波濤洶涌、時而綿綿起伏。收錄1首。
儀母(yimu)翻譯為漢語較為復雜,是用來猜男女心思的情歌。曲式的結構是約定俗成不變的,每首曲調都是六音節三休止,每一段有四行歌詞的形式,第一、二行歌詞主要用來形容平時時常發生在身邊一些瑣碎的有趣的事情,三、四行說明自己想要表達的主題意義,并且要總結這四行的結論。節奏給人的感覺是強烈、短促、勇猛,速度可快可慢,完全根據歌詞和曲調的情感來選擇。曲調旋律可根據歌詞的變化,來表達喜怒哀樂。弦子音樂、鍋莊音樂、熱巴節奏基本與德欽弦子、鍋莊、熱巴樂曲結構相同,在此收錄各一首。
離開佛山沿瀾滄江進入云嶺鄉。云嶺鄉位于瀾滄江兩岸,東邊接近德欽升平鎮,南邊與怒江貢山接壤,西北部與西藏林芝地區相鄰,四面環山,山頂寒冷終年積雪。河谷地帶溫暖潮濕,植被豐茂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草場,大部分云嶺人就居住在河谷地帶,難以想象藏區有如此美麗的人間仙境、難以想象人民生活如此之富裕。
云嶺音樂與佛山音樂有大部分結構曲式都比較相同,包括弦子、山歌、鍋莊,在此處收錄6首。云嶺最具特色的音樂是喪葬上所演唱的嘛呢調。云嶺的藏式喪葬是在佛山沒有遇到的。云嶺藏式喪葬在考察中所遇到的是火葬,云嶺老人去世時一般人不能觸動遺體,要請高僧大德對死者進行念經送葬,家人合唱六字真言。棺木也是立式長方形,高度在一米左右,將老人盤腿放入棺木中。一般還要請老者念《度亡經》引導死者順利度過中陰,49天將滿之時又請村中各家代表和老者為死者演唱《嘛呢調》。
《嘛呢調》鄉內鄰居家中各個代表和老者一同合唱,一開始是單個演唱,而后由兩個以上的不同和聲慢慢結合在一起,最后各個聲部完全融合成一個整體。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原生態的和聲演唱,一開始單個演唱時覺得非常好聽,音色和唱詞都是原汁原味的藏族口音,但主要還是純正藏族音樂的感覺,過了一會集體開始慢慢演唱出和聲效果好像又有些專門排演過的偏向歐式的和聲的感覺,最后完整融合后讓人震驚不已。旋律特點以悠長的形式為主,情感上略帶哀傷。通過和老者聊天后得到一些觀點,這些音樂和聲可能和在離云嶺不遠的茨中鄉一樣,這些地方的老百姓也接觸過不少當年傳教士的一些歌曲,或許對當地的音樂也有一定的影響。
跶撥(dabo)下馬辭,是一種說唱的形式。這種音樂主要是用于婚禮上,嫁的一方在迎親一方的村口下馬,而后與娶的一方的伴郎相對,然后開始說唱跶撥。歌詞的內容一開始首先第一段展示送親一方歌唱者的實力和才華,才華和實力越高越能為送親一方的助威;之后第二段開始講述古老的藏族故事,講述天地日月形成的過程;第三段講述藏族最重要的動物馬的各個方面、身體的各個部位及其作用和來歷;第四段代表送親的一方提出一些要求以及問題。跶撥是藏族音樂中難度比較大的一種藝術形式,有遺失的風險。樂(le)云嶺是一種聚會時所使用的音樂、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在此收集一首。
第三站來到燕門鄉。燕門鄉位于德欽縣最南端,鄉內不但有瀾滄江這條主動脈,還有3條充沛的河流,即“龍甲龍吧”“同古龍吧”“龍干隆吧”3條河流。所以燕門鄉有大量的水田稻谷、各種蔬菜、水果、物產豐富。據悉,燕門鄉茨中教堂于1921年建成,傳教士從法國引進了優良的葡萄玫瑰蜜,并釀制成葡萄酒。傳教士將技術教給了村民,所以燕門茨中葡萄酒也增加了當地的經濟收入。燕門鄉有藏傳佛教、天主教、納西東巴教3種宗教,但是大家和諧共處,既遵守天主教的十戒,也遵守佛教的戒律,和平共處,在不到1000人的燕門鄉產生了極其豐富的音樂文化。燕門主要音樂形式也是弦子、鍋莊、酒歌,藝術形式與云嶺佛山基本相同,其中比較有特色的是《圣歌》。
燕門茨中《神哥》主要是在宗教活動過程中,藏族教徒所演唱的一種音樂形式。演唱時由德高望重的老教友帶領,然后所有教徒合唱。特點是所有教徒全部都是本地普通藏族,穿著本地藏裝,但演唱的是全歐式的和聲音樂形式,感覺非常奇特。音樂旋律本身不難,但和聲完整,音色優美。在此收錄一首。
漢族江邊調,又稱江邊情歌。江邊小調的是古樂府中的“巴歈”的分支,根據《蠻書》卷四《名類》:“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后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余無異。”所以,巴歈在唐代以前就傳入了。江邊調本地人俗稱“唱曲子”,音樂旋律大體相同,但歌詞變化較多。在此收錄3首。
納西音樂“滿達”是納西族音樂,這種音樂主要是用在,婚喪喜慶等日子中使用。夜晚,在自家的院子里燒上一組篝火,歌唱者們圍著篝火,搭背而舞。領唱者分為一男一女,這兩人起唱后用納西語一問一答,其余歌唱者重復兩人的后半段,和聲按照音律的起伏,或快或慢的舞蹈。收錄2首。
葉芝位于維西境內的瀾滄江段,屬于中溫帶,氣候舒適,四面環山。除了瀾滄江還有一條大河“新洛”河也是瀾滄江的支流,森林覆蓋率百分之百,珍惜樹木隨處可見,民間樂舞“瓦器器”“啊尺目刮”《祭天古歌》等在此流傳,研究者也較多。比較有特色的還是祭祀典禮上所演唱的《喪歌》,是由傈僳巫師演唱,旋律頗具特色、悠長。歌詞內容講述了將死者的靈魂從居住地沿著古代的來路一直送往遙遠的故土。
本次考察分析由于經費所限,只完成了云南迪慶境內的部分考查,從考察的結果看,可聽到的正宗藏族民間音樂已經很少了,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現象,這種現象實際上整個中國都普遍存在,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還在不斷地深入。最后,希望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者能夠多一點,大家攜手并進,共同為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創造各種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俗學的兩難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08(1).
[2]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第二卷)[M].京華出版社,2007.
[3]“非物質文化”新語境下的音樂文化遺產保護問題[J].人民音樂,2008,(2).
[4]迪慶民族文化概覽.迪慶民族文化概覽·維西卷.[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5]斯那農布.澤仁尼瑪編.德欽藏族民間歌曲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