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于建飛


【摘 要】 目的 比較瑞芬太尼全麻手術患者術前預防性使用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對麻醉后不良事件的預防效果。方法 隨機將90例欲行全麻手術的患者分成A、B、C三組各30例,A組麻醉誘導前給予右美托咪定,B組麻醉誘導前給予氯胺酮,C組麻醉誘導前不給于上述藥物,三組患者均采用瑞芬太尼進行3ug/L把靶控輸入。比較三組患者不同時間的心率(HR)、中心靜脈壓(MAP)、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自主呼吸的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拔管時間、麻醉恢復室(PACU)停留時間、拔管10min后的鎮靜躁動評分(RASS)、曲馬多用量及不良反應。結果 對三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的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拔管時間、PACU停留時間、進行比較,結果三組間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應用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對瑞芬太尼全麻手術麻醉后不良事件的減少具有顯著作用,但是兩者間的臨床作用差異并不明顯。
【關鍵詞】 瑞芬太尼 預防 右美托咪定 氯胺酮
瑞芬太尼屬于超短效阿片類受體激動藥,擁有起效快,且不經肝腎代謝、連續灌注無蓄積等優點,已廣泛應用在臨床麻醉中[1]。但實驗研究證明該藥物會引發患者術后痛覺過敏、自主呼吸的恢復時間長且中心脈壓低等不良反應[2]。對于實施全麻手術患者,術中能否達到良好的鎮靜深度,保障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是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右旋美托咪定是一種高選擇性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具有良好的鎮靜、鎮痛以及穩定學流動力等特點。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可以有效減少瑞芬太尼全麻手術麻醉后的不良事件,提高臨床治療效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3]。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90例瑞芬太尼全麻手術患者實施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進行麻醉誘導后產生的不良事件,旨在為提高臨床麻醉安全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全麻手術的患者90例。納入標準:①入選研究對象均來自在我院實施全麻手術的患者;②術前檢查患者的肝腎功能均正常,無麻醉不適應癥等,ASAⅠ~Ⅱ級。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病和心臟病,無酗酒及精神藥物成癮史,神經功能和凝血功能異常。本次研究共納入90例研究對象,A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47.1±8.9)歲。B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45.8±9.1)歲。C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0~61歲,平均年齡(48.2±9.4)歲。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較好的均衡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在不實施任何麻醉前用藥,進入手術室后進行常規性術前檢查,即靜脈通路、心電監護。C組患者給予生理鹽水靜脈泵注。A組患者在麻醉前應用右美托咪定,0.8ug/kg,靜脈泵注15min。B組患者在麻醉前應用氯胺酮。所有患者均使用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靶控輸注全麻,氣管插管全麻機械通氣,達到滿意的麻醉效果后,進行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患者不同時間的心率(HR)、中心靜脈壓(MAP)、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自主呼吸的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拔管時間、麻醉恢復室(PACU)停留時間、拔管10min后的鎮靜躁動評分(RASS)及不良反應。
HR、MAP的監測記錄時間分別為麻醉前(t0)、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給藥后瑞芬太尼給藥前(t1)、給予肌松藥前(t2)、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1min(t4)、拔管前(t5)、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5min(t7)。
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按照分為0~10分,完全無痛為0分,疼痛難忍必須使用鎮痛藥物為10分(術后1h內每15min評分一次,取平均值)。
拔管后10min鎮靜躁動(RASS)評分:不可喚醒為-5分;深度鎮靜-4分;中度鎮靜-3分;輕度鎮靜-2分;嗜睡為-1分;警覺和安靜為0分;焦躁不安1分;躁動2分;異常煩躁3分;具有攻擊性4分。
1.4 統計方法
所有收集數據錄入Excell2003,在spss10.0中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兩兩比較采用Mcnamer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不同時點HR、MAP變化比較
三組患者在t0時刻的HR、MAP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的HR、MAP在t1~t7時刻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t1~t7時刻A組和B組的HR、MAP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C組在t1~t7時刻的HR、MAP與A組和B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的HR、MAP在t1~t7時刻分別與t0時刻比較,C組與t0時刻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次數顯著多于A組和B組。詳見表2。
2.2 兩組術后各種指標變化情況
對三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的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拔管時間、PACU停留時間、進行比較,結果三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間RASS評分、VAS評分比較差異顯著(p<0.05);三組間兩兩比較,A組、B組RASS評分、VAS評分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RASS評分、VAS評分顯著高于A組、B組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3 三組不良反應情況
C組的惡心嘔吐、嗆咳、寒戰發生率均顯著的高于B組和A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和A組間不良反應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3 討論
術前患者由于受緊張、懼怕手術、手術環境的刺激等因素,產生焦慮的情緒,處于應激狀態,導致患者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機體高代謝且高氧耗等現象[4]。因此在麻醉前應給予患者適當的鎮靜催眠,減少應激反應,使患者安全渡過圍手術期[5]。臨床中瑞芬太尼是最為常用的靜脈麻醉藥物,屬于阿片類鎮痛藥,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等特征,但單獨使用該藥物的劑量較大,容易引起循環和呼吸系統功能的抑制,增加麻醉風險[6]。
本研究通過對90例行瑞芬太尼全麻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別對比三種治療方法對麻醉效果的治療效率及治療價值,同時分析三種治療方法麻醉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結果顯示,三組患者在t0時刻的HR、MAP無顯著的差異(P>0.05)。三組患者的HR、MAP在t1~t7時刻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t1~t7時刻A組和B組的HR、MAP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C組在t1~t7時刻的HR、MAP與A組和B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的HR、MAP在t1~t7時刻分別與t0時刻比較,C組與t0時刻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次數顯著多于A組和B組。對三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的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拔管時間、PACU停留時間、進行比較,結果三組間無差異性(P>0.05),三組間RASS評分、VAS評分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A組、B組RASS評分、VAS評分比較無差異性(P>0.05)。C組RASS評分、VAS評分顯著高于A組、B組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的惡心嘔吐、嗆咳、寒戰發生率均顯著的高于B組和A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和A組間不良反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這一結果和相關文獻報道的數據一致[8]。因此,我們認為,臨床上對于瑞芬太尼全麻手術后建議實施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以減少臨床不良事件,提高治療效率。
綜上所述,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可以有效減少瑞芬太尼全麻手術麻醉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且兩者無顯著性差異。穩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保障了麻醉用藥安全,提高了臨床麻醉效果與手術治療效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王中玉.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定與小劑量氯胺酮預防瑞芬太尼復合麻醉后痛覺過敏的效果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05(15):147-152
[2]孫國華.右美托咪定對全麻蘇醒拔管期不良反應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2,03(25):16-21
[3]Bannister K,Dickenson AH. Opioid hyperalgesia[J].Curr Opin Suppert Palliat Care,2010,(01):1-5.
[4]朱軼,呂杰. 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全麻中減少副反應的臨床觀察[J].浙江創傷外科,2014,19(01):155-156
[5]程明華.小劑量右美托咪定在老年全麻拔管期間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01(10):241-252
[6]文婷婷.右美托咪定復合芬太尼聯合異丙酚在無痛纖支鏡檢查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3,11(15):121-128
[7]陳永學.右美托咪定復合氯胺酮麻醉對胸科手術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06(01):141-152
[8]劉瑤琴.右美托咪啶復合靶控輸注瑞芬太尼用于宮腔鏡手術的有效性與安全性[J].實用醫學雜志,2012,06(10):357-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