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琳
摘 要: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概念也被提出,新課程改革強調,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驗,要讓語文課程更貼近實際,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將授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緊密聯系,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運用所學到的語文知識,這樣才能夠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生活中也能夠看到學生運用語文知識,這樣語文教學才會煥發出不一樣的活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后作業
對于語文課文的學習,是想讓學生用美的眼光去發現事物、認識事物,希望學生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感悟去激發和創造美的思維。但是,往往我們所學習的一些語文教材內容和我們身處的時代不同,學生很難理解當時那個年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與生理都還不成熟,缺乏社會經歷與人生體驗,更不能明白這些課文的意境。傳統語文教學只注重傳授知識,忽略了知識的應用,那么,如何才能讓小學語文教學更加生活化呢?
1 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生活,尤其是五彩繽紛的生活不僅孕育了語言,更是語言運用的環境。語文教學更應該從生活入手,將語文課堂與生活實際緊密相聯,設計出生動、活潑、富有朝氣的課堂,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
1.書本知識回歸生活。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是與生活相關的,有環境保護,有安全教育,有情感剖析,等等,這些都來源于生活。教材里的很多知識點也都來自生活,吃的食物、喝的飲料、穿的衣服,等等。在給學生講解這些內容的時候,應該給學生創造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將書本上的知識轉移到生活實際中去,如:學習《我愛故鄉的楊梅》,學生可以帶一些自己喜歡吃的水果,讓學生去描述這些水果,這樣既可以學到知識,教學的環境也輕松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也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得到改善。
2.教學中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學生最熟悉的無非就是家庭和學校,所以教學的時候應該充分利用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來提高教學質量。如,教授學生《愛爸爸媽媽》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以自己的全家福為例,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家人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用這種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也主動去向其他同學去介紹自己熟悉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讓學生自由發言,充分體會語文的樂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每天都準備一個簡短的小演講,說說自己感興趣的、身邊的事,讓他們去關注生活,也將語文帶入生活。
3.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學生學習語文僅靠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還應該去生活中尋找。生活中有很多我們觸手可及的語文資源,各種時髦的廣告詞,報紙、電影、歌曲等,都可以作為教學的資源。所以,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時刻關注生活,從生活中找出適合語文教學的資源,這樣才能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2 教學方法的生活化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是在課堂中針對一個知識點反復地講解,可是學生并沒有從這種講解中感受到生活的氣息,教師教得痛苦,學生學得辛苦。學生每天都在學習語文,可是運用卻是寥寥無幾。這種學多用少、教學與生活分離的情況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所以應該利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手段,構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學習內容。
1.利用電視錄像等一些多媒體設備來進行語文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在小學教授“風俗”這個詞語的時候,就可以搜集一些各個國家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的圖片或者是影像資料,這樣學生既能夠深刻理解風俗的含義,也能夠讓學生加深對中西方文化傳統習俗相同與差異的了解。
2.創建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章是介紹家鄉的,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些課文的內容,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扮演推銷員來推銷家鄉的特產,或者是扮演導游來向游客介紹自己美麗的家鄉。讓學生能夠在這種情景中鍛煉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這樣的課堂更加富有生活的氣息,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學生也就可以為了用而去學習語文,也能夠學了之后就能使用語文。
3 課后作業的生活化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的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在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為了保衛后方機關和幾千個老鄉,將敵人領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而被敵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場面,加之抑揚頓挫的范讀、精心剪輯的配樂,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二小的英雄氣概,同時也得到情感的陶冶。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補充。生活走進了教學課堂,課后語文也應該融入生活。應該將過去傳統的做練習、抄詞語、背課文這種呆板的語文作業進行改變。對課后作業,教師應該精心設計一些具有濃厚趣味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作業。如: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回去寫一個簡短的讀后感,讓他們可以自己回味上課的內容;或者還可以讓學生在觀看電視的時候記錄一些生活中存在的不規范用字現象的廣告語,在課上與同學進行分享,并糾正指出其中的錯誤。這樣學生通過親身參加體驗,語文知識也得到了運用,語文口語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4 生活化的教學策略
“生活化”,使語文課教學“返樸歸真”,使初中語文課堂趣味盎然,教益頗深。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生活化”教學原則呢?
1、教學環境的創設: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學的實質,就是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教學相長。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學生始終處于“你教我學”的被動狀態。教師把自己看成是絕對的權威,既無視學生的獨立人格,也漠視學生的內在需要,師生之間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在這種“以師為本”的理念下,教師很難調動起學生“動”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必須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由絕對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傾聽學生的聲音,珍視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在這種師生關系下,學生才能大膽提問,大膽表達不同意見,師生、生生互動合作才有可能,才能達到學教互動,形成良性循環。只有“以師為本”,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才會有獨特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以及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
2、教學內容的選定: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應試教育下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許多學生講起課本頭頭是道,解決現實問題束手無策,“高分低能”在所難免。脫離了現實生活,學生很難產生共鳴。
總之,一切理論都來源于實踐,豐富的生活實踐才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語文教學也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論上,要將其融入生活實踐當中,更要從生活中挖掘語文知識,使學生提高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吉士.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初探[J].文理導航:下旬,2011(7).
[2]張孝純.“大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語文教育觀”[J].天津教育,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