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楊

摘 要:高中物理知識具有比較深奧和抽象的特點,使得學習中經常會出現煩躁、乏味等現象。尤其高中物理力學知識學習方面,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基礎知識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從高中物理力學學習以及解題角度出發,對其策略作出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中物理;力學;學習策略;解題策略
高中物理力學學習與解題中,正確的學習策略與解題策略將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并且能夠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本文通過分析與探索總結出了幾點高中物理力學學習的策略和解題策略,希望能夠幫助廣大高中生在學習物理力學知識更加輕松,且采用正確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
1 高中物理力學學習策略探析
(一)激發學習興趣
在高中物理力學學習中,高中生必須明白,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方能夠在學習中摒除雜念,改變煩躁、消極的學習態度,自然而然的進入到學習情境中,努力的汲取物理力學知識[1]。因此,高中生需要在課堂上配合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從中感受并挖掘趣味性。例如在高中物理力學入門知識“自由落體運動”的學習中,教師一般會以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創設學習情境。此時,學生應該積極主動的了解該故事,并且主動分析故事的內涵。在融入到教學情境后,自然而然的便會關注與物理力學相關的知識,由此能夠打下堅實的物理力學知識基礎。
(二)培養求助意識
高中生在物理力學學習中培養自己具有良好的求助意識,主要目的在于豐富自身的學習策略。由于高中生處于強烈叛逆的時期,具有敏感、自尊心強等特點,在學習中表現得尤為明顯[2]。例如,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部分高中生會選擇向教師求助,但是絕大部分學生卻會選擇回避教師與同學的幫助,將所需要的困難擱淺,最終導致自身的學習水平難以提高,學習興趣逐漸消失。產生該種現象的主要原因與高中生之間缺少良好的合作精神,并不愿意放低姿態向他人求助存在密切關聯。鑒于此,高中生在物理力學知識本身便具有一定難度的情況下,必須要積極的培養自身具有良好求助意識,要明白學習中遇到困難并不可恥,不能夠積極尋找解決的策略,只采取等待或者放棄的態度方才可恥。例如“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中,高中生可以在課前根據所要學習內容的重難點進行自主預習。但是,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明白物理加速度與質量和合外力之間的關系。此時,高中生便可以求助于同學,通過幾個人的自主探索,包括做實驗等對牛頓第二定律進行初步的了解。長此以往,高中生便能夠體會到具有求助意識的收獲,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學習成績,更加培養了自己的團隊意識。
(三)充分利用多種資源
高中物理力學知識學習中,大部分知識內容采用傳統的學習方法并不能夠完全掌握,希望學生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利用,通過不斷的鉆研探究其中的內涵。例如在學習“電磁感應現象”時,高中生可以自主查找與電磁感應現象相關的信息與資料,在小組或者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情況下設計相關實驗,以此對每個人所搜集的相關資源加以充分利用,能夠更加清晰的明確電磁感應現象產生時所需要具備的條件,更加能夠培養自己搜集材料與整理信息的能力。
2 高中物理力學解題策略探析
(一)以高中物理力學基礎知識為切入點
高中生在進行物理力學問題解題時,首先應該將高中物理力學的基礎知識作為切入點,對與解題相關的知識和內容進行拓展與整合[3]。由于高中物理力學知識貫穿于整個高中物理課程,因而分析力學問題必須要從力學基礎知識出發,只有熟練的掌握力學定理、規律,方能夠簡化解題過程,明確解題思路。
例如高中物理力學題:質量為m1=0.2kg的小車于光滑的水平面靜止,虛線MN右側存在場強E=1*104V·m-1的均強電場,質量為m2=0.1kg、電荷量為Q=6*10-5C的帶電物塊置于P點,物塊與小車間的動摩擦因數μ=0.4,現使物塊獲v=6m·s-1的初速度,g取10m·s-2,求物向右運動的最遠距離。
該物理力學題在解題時,首先需要分析物塊與小車向右減速運動的情況,而后分析小車與物塊速度相同時的情況,再分析小車與物塊共速后電場力影響下的減速運動情況,繼而判斷物塊每一階段的位移以及物塊向右運動的最遠距離。
(二)緊扣高中物理力學問題的內在環節
高中物理力學問題的解答關鍵在于對題干信息進行認真分析,尋找題目信息的內在聯系,通過細致分析尋找具體的解題突破口。采用該種解題策略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解題效果。
例如高中物理力學題:A、B、C三塊磚的質量均為m,疊放于水平地面上,現將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在磚B上,使3塊磚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則正確的說法為:
A.磚C受到地面的滑動摩擦力為F/3
B.磚C受到地面的滑動摩擦力為F/2
C.磚C對磚B的靜摩擦力為2F/3
D.磚C對磚B的靜摩擦力為F
該物理力學題在解題時,首先應該明確3塊磚均處于平衡狀態,而后討論磚C對磚B的靜摩擦力,以磚A和磚B整體為研究對象,得出磚C對磚B的靜摩擦力。在此基礎上討論地面對磚C滑動摩擦力時,將磚A、磚B和磚C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受力情況。最終解題結果發現D選項正確。
(三)積極創設物理力學情境
由于高中物理力學知識涉及的范圍比較廣,且內容十分豐富,因而在涉及到實際的力學問題是,為了能夠弄清問題內涵,必須要模擬物理過程,創設物理力學情境,以便正確的分析物理力學的運動規律和狀態,進行合理的、正確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物理模式方能夠有效解決物理力學問題。
例如高中物理力學題:如圖1所示,長度L=16m,與水平面呈 =37°的傳送帶以v=10m·s-1的速度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傳送帶上段無初速度的釋放質量為m=0.5kg的物體,傳送帶與物體間動摩擦因數μ=0.5,求物體運動至最下端的時間。
該物理力學題在解題時,首先以物體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物體受力。明確物體加速至傳送帶逆時針方向轉動速度時所需要的時間、位移。分析物體未達到最下端時受動摩擦因數影響下傳送帶向下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受力情況,由此得出物體運動至最下端的時間。解題過程中需要創設物體在傳送帶傳送時可能出現的摩擦情況,由此方能夠保證解題的準確性。
3 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生在學習物理力學知識時,必須要重視采用正確的學習策略,要努力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做到具有良好的求助意識,更要能夠對多種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在解題時,必須要能夠從基礎知識出發,分析問題的內在環節,并且創設符合解題需求的物理環境。只有通過上述幾點方法,高中生方能夠逐漸提高物理力學學習與解題的能力,獲得更加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澍洺.高中物理力學三大解題技巧探究[J].科技資訊,2016,24(03):85-86.
[2]徐衛大.關于高中物理教學中解題策略的訓練方法分析[J].學周刊,2016,19(09):89-90.
[3]姜微.關于高中物理解題策略的方法訓練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3(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