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石河子各個社區體育管理松散、場地狹小,而石河子大學有專業的體育學院,在師資人員、場地器械配置等各層次的強勢對比地位中進行研究,提出大學與社區之間互動融合補充,有利于雙方的相互良性發展。
關鍵詞:大學體育;社區體育;互補;促進發展
1 限制社區體育向縱深發展的不利條件
社區體育是社區居民自愿參加的,一項為了增進身心健康的群眾體育活動。其內容異常豐富,活動項目眾多。從其概念出發可以看出,社區體育相對于群眾體育是有地域范圍限制的,其主要針對基層的社區。社區內的居民通過社區內現有的體育器材、設施以及自然資源等物質基礎,通過一定的體育活動達到娛樂、健身的需求,甚至加深社區內居民之間的情感。
此外,研究后的結果是,當前的社區體育主的開展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也就是說在某些程度上是密閉性的就近原則,體育活動具有明顯的業余時間特性,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適當的社會交流,多年以來,社區由于是不同性別、生活閱歷、健康狀況、差異巨大文化背景的人群組成,各層次之間盤根錯節,彼此之間的聯系并不密切,還有就是個體之間獨立的社會實體,因此,發展速度極為慢速,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1 體育人口的比例太低
體育人口是指一周內參與體育(體育項目)活動三次,且每次參與的時間至少30分鐘,并且運動的量達到120次/每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活動人員的比例。目前,在我國一線城市或者省府城市,體育人口遠遠超過了石河子市,石河子市社區體育人口僅為20%,并且是兩頭大中間細小的啞鈴形狀。究其原因:1)中年人由于上班時間長,又要負擔老人和孩子,閑余時間不多;2)青少年在校期間可以參加校內的各種活動;3)老年人退休在家,很多依靠各種體育娛樂活動來打發時間,并且其健康意識較強。這些都說明石河子社區體育人口不多,比例不均,水平不高。
這不光是石河子地區的問題,在全國來說體育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大部分學校對于體育教學工作不夠重視,認為體育教育僅僅是基礎公共課程,沒有上升到一定高度,狹隘地把體育課放在可有可無的狀態下。體育教師的教學任務是機械上課,缺乏對學生體育課外活動的指導,導致除體育課外的體育活動全部交由學生自行組織。而在高層次的大學體育的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由于欠缺專業組織與指導,存在著極大的隨意性與盲目性,達不到實際活動效果,甚至可能會導致意外損傷事故不斷發生j。有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2%的學生是很希望增加體育上課時間的,可是因為主課的重要性,體育課往往被占用。
1.2 體育的配置配備有缺陷
當前的社區體育均以各個街道體協為主,或是街道的人員兼職或臨時參與,管理松散,能夠較合理地安排體育活動的場地器械,引導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們參加體育活動項目,對社區的全民健身活動起到了促進作用。可又因為沒有專職、專業的體育組織機構,其公信力、可信度都較低,而且體育活動人員和項目少得可憐,不可能組織大中型的體育文化活動。
1.3 體育場地嚴重匱乏
由于小區在建設之初,并沒有建設停車場地,小區的樹林帶都成立停車場,有些小區就將僅有的籃球場或羽毛球場地也改成了停車場,使得本已少得可憐的體育場地幾乎為零了。居民只能在住宅區的旁邊、環城公園進行鍛煉。體育館就更加不可能建設了。這是嚴重限制社區體育發展的核心因素之一。
1.4 專業社會體育指導人員數量稀少
當前社區居民的鍛煉項目、運動量、練習時間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大多數鍛煉者對練習后的效果不滿意。這些問題的存在主要是因為當前我國社會體育活動的指導力量非常薄弱,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結構上都與社會體育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大多體育指導員層次低、水平有限,體育專家缺乏,以業余和離退休體育指導員為主。按照我國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和鄉鎮數計算,全國城市至少應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7.9萬人,農村至少應有5.19萬人,因而全國至少應有23.09萬社會體育指導員。而我國根據《全國社會體育指導現狀調查統計》,到2005年,全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155134人,其中在職社會體育指導員74.43%,離退休社會體育指導員25.57%;51.60%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活躍在城市,38.40%和10%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分別在縣鎮和農村開展工作;
在我國的一線大城市或者省府城市,大約1.2萬人才擁有一名體育社會指導員,石河子市區比例更低,1.5萬人才一名。跟歐洲的標準是1千人配備一名來對比,石河子市現有的缺口太大,而各學校的體育教師本身就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周六周天及閑余時間也不能去社區指導。因此,社區體育鍛煉的成效是極低的。
2 石河子大學體育場館設施的有利條件
2.1石河子大學是國家的“211”院校,國家的投入和建設是很大的。1996年并校之初并沒有一所場館,無塑膠跑道,現在已有室內田徑館、游泳館、籃球館、乒乓球館等八座室內館,另外有塑膠田徑場四塊,幾乎是石河子市所有場地器材館的總和。而社區沒有專門的體育館。同時在學校博學樓地下室有近五千平方米的公共體育教學場所,有乒乓球桌50張,而且配有專門的管理人員來維護和保持地面清潔。從體育商業經濟的挖掘潛力來看,高校的這些場地設施租借,向社區人群適當的收取工本費,將學校墨守成規的教學模式向較為靈活機動的經營服務類方向轉化,是相當適應當前的體育改革舉措之一。
2.2石河子大學體育學院有近一百五十名學生,各個專項的水平均在全疆名列前茅,在校期間要學習幾十門專業課、理論課及專項訓練,這些都是社區體育所不具備的。每年這些學生從校門走向社會,相當的人并沒有從事體育或和體育相關的職業,這就是體育資產的無形流失,假如和當地體委合作,在這些專業學生中培訓社會指導員,既可以擴大學生的就業范圍,又可補充社會指導員嚴重不足的現狀。而體育教師在業余時間指參與社區體育活動,也可有效緩解社區指導員不足的現狀。這樣才可以使社區體育推廣得更加扎實和規范。
2.3 學校在體育文化知識、體育規則及組織體育活動能力上更具優勢
在體育學院近55名教師中,教授、副教授、講師都有多年的從教和訓練等方向的經驗。在當前的發展條件下,社區居民在從事體育活動時,也希望得到更科學、更規范的體育指導。當參與者和指導者都有了,這就要求社區體育這個橋梁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了,由此又可以反過來促進社區體育的發展。
3 結束語
結合以上所講述的,石河子大學的體育硬件(場地器材)和軟件(人員師資)上都有巨大的優勢,而社區體育是有更大的舞臺和空間,擁有更多的社會不同層次的人群,雙方只有打破舊有體制的束縛,從各管各自到相互協作、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為全民健身運動服務。
參考文獻
[1]萬浩.小城鎮體育文化建設與發展[J].體育學刊,2001,(2).
[2]韓會君,肖謀文,王箐.廣州市新建居住小區體育設施現狀的調查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3).
[3]李建國.上海市社區體育的發展模式[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11).
[4]盧德明,苑廷剛.怎樣掌握運動技巧[N].中國體育報,2001—03—23.
[5]曲宗湖,楊文軒.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M].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于中杰(1964-),漢族,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