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棟+房利勤

【摘 要】 目的 統計分析我院2015年藥品不良反應(ADR)的發生規律和特點,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方法 對我院2015年1月-12月上報的254例ADR進行統計歸類。結果254例ADR報告中,發生率最高的為0~10歲兒童,有108例,占42.5%;發生ADR最多的為抗菌藥物,有121例,占47.6%;婦產科藥物67例,占26.4%,居其次;給藥途徑以靜脈滴注居多,有186例,占73.2%;ADR累及多個器官/系統,皮膚和附件損害多見,有148例,占58.3%;62例新的不良反應在聯合用藥中有13例,占37.1%,高于未聯合用藥的比例(22.3%)。結論 靜脈給藥是發生ADR的一個主要途徑;聯合用藥可能是新的ADR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婦女兒童是特殊用藥群體,應重視其ADR監測,減少ADR發生。
【關鍵詞】 婦女兒童 不良反應
我院孕產婦和兒童約占就診人群30%,都是易發生ADR的特殊用藥群體。在藥物臨床研究中,考慮安全因素,孕婦和兒童通常不作為實驗研究對象,此類群體的藥品不良反應資料大多缺乏[2],在婦女兒童中開展ADR監測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現對我院2015年1~12月份收集上報的254例ADR報告進行分析統計,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對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集上報的254例ADR報告,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利用辦公軟件,對患者的信息涉及藥品種類、臨床表現以及給藥途徑等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病例一般情況分析
254例報告中,女性152例(59.9%),男性102例(40.1%)。年齡0-10 歲108例(42.5%),11-20歲18例(7.1%),21-30歲54例(21.3%),31-40歲49例(19.3%),41-60歲14例(5.5%),≥61歲11例(4.3%)。
2.2 涉及藥品種類分析
254例ADR共涉及藥品9類、62種,其中引發ADR的抗感染藥物22種、121例,占47.6%;其次為婦產科用藥14種、67例,占26.4%。具體詳見表2
2.3 給藥途徑分析
254例報告中,經靜脈滴注給藥引發的ADR的有186例,占73.2%,其次為口服給藥46例,占18.1%),其他途徑有肌內注射、陰道給藥、直腸給藥共22例,占8.7%。具體見表3。
2.4 聯合用藥情況分析
次調查聯合用藥是指引發ADR的懷疑藥品和并用藥品。254例ADR中,聯合用藥的有35例,占13.8%,其中2種藥物聯用的29例,占11.4%,3種藥物聯用的6例,占2.4%。具體見表4。
2.5 臨床表現
254例ADR累及多個器官或系統,皮膚及其附件損害148例,占58.3%,臨床表現以皮疹和瘙癢多見,其次是消化系統反應。具體見表5。
3 討論
3.1 加強臨床用藥監測,關注特殊人群及ADR的臨床表現
254例ADR報告中,0~10歲的兒童共108例,高達42.5%,與文獻報道一致[3];女性152例高達59.9%。分析其原因,兒童生理功能發育并未完善;另由于兒童的肝腎功能發育不完善,清除藥物的能力較差,與成年人相比更易發生ADR[4]。女性ADR發生率高,還可能由于月經、妊娠等生理周期,使得女性對某些藥物敏感[5]。254例ADR幾乎累及全身各個系統,其中以皮膚和附件損害最多,高達58.3%。究其原因,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有豐富的免疫效應細胞,易發生變態反應[6]。
3.2 加強臨床聯合用藥監管,防范ADR的發生
62例新的嚴重的ADR中,聯合用藥的13例,占聯合用藥(35例)的比例為37.1%;未聯合用藥的49例,占219例未聯合用藥的比例為22.3%。分析原因,可能與患者自身的肝腎功能、復雜的病情及藥物間相互作用有關。應加強此類ADR的監測,保障公眾用藥安全[7]。
3.3 規范臨床抗菌藥物使用,降低ADR的發生率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254例ADR中涉及使-用抗菌藥物的有22種、121例,占47.6%。分析原因,一是臨床抗菌藥物使用非常廣泛;二是存在不合理使用和濫用現象。抗菌藥物最容易引發多種ADR,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如處理不及時,極有可能引起嚴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應明確抗菌藥物的用藥指征,加強微生物送檢管理和抗菌藥物的藥學監護,降低抗菌藥物ADR 的發生率。
3.4 減少靜脈給藥,重視ADR的防范
254例ADR中靜脈滴注給藥的186例,占73.2%,遠高于其他給藥途徑的ADR發生率,且多數發生在滴注開始半小時內,時間最短的只有幾分鐘。建議臨床治療時應堅持能口服給藥的不選擇肌注給藥,能肌注給藥的不選擇靜脈給藥,確需靜脈給藥的必須加強監控。
綜上所述,臨床必須嚴格把握用藥指征和適應癥,同時加強重點人群和重點藥品的用藥監測。呼吁重視臨床用藥的ADR監測工作,確保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李莉,梁華,李根.婦女兒童醫院263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分析[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16,38(1):27-29
[2]李正偉,王科蕊,原永芳.我院2012年兒童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3,19(12):41-43.
[3]李智平。我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的過去、現在與展望[J].兒科藥學雜志,2011,17(1):11-14.
[4]李學娟,陳澤彬,邱寶明,等。338例兒童藥品不良反應回顧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6,36(8):662-666.
[5]馬猛。2011年泰安市477例兒童藥品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3,33(2):163-165.
[6]張娟,王登峰,熊永山,等.887例新的和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4,34(2):326-336.
通訊作者:房利勤,Email:1880513848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