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君梅+王銀濤

【摘 要】 目的:探討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2-11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關節置換患者80例為對照組,另選取2016年1-6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同數同類病例為觀察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執行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費用、平均住院天數及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滿意度(98.75%)較之對照組(93.75%),明顯高于后者(P<0.05);觀察組平均住院天數[(14.67±5.87)d]、平均住院費用[(25664±527)元]相比于對照組[(19.21±6.77)d、(30865±732)元],明顯短于或少于后者(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0.0%)相比于對照組(45.0%),低于后者且差異顯著(P<0.05)。結論: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采用有目的性、有針對性的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可患者滿意度,減少住院費用及住院時間,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 骨科 人工關節置換 護理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乃是基于整體護理并緊繞以患者為中心而提出的優質護理服務活動,與當前在整體護理中所倡導的提出、分析并有效解決問題的理念相吻合。自患者入院之初至出院,均有專門護士分管,為其提供連續性且無縫隙護理服務;各職護士先對所管理患者開展護理評估,收集全面、準確資料,找出內藏性護理問題,制定與患者相適應且對應性護理方案,從而做到有預見性的開展護理工作[1]。本次研究通過選取2016年1-6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關節置換患者,對其采取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6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關節置換患者80例為對照組,男57例,女23例,年齡區間51~93歲,平均(67±7)歲;另選取2016年1-6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同數同類病例為觀察組,男55例,女25例,年齡區間46~91歲,平均(65±6)歲.兩組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觀察組自入院之初,便由責任護士為之接待,詳細告知入院須知,如探視制度、工作人員及環境等,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收集全面、準確資料,找出內藏性護理問題,制訂與患者實際情況相適應的護理診斷,及時找尋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拉近護患關系與距離,便于護士及時、實時發現情況,及時采取解決措施。重視護理質量,包含有健康指導、飲食護理、專科護理、基礎護理、用藥護理及心理護理等。患者出院時,專職護士對其進行滿意度測評,依據評定結果,提出對應改進措施,出院1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1次,以便詳細、準確了解患者情況。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依據傳統護理分工模式,接待入院,開展常規護理處置,如吸氧、測體溫、采血、量血壓及靜脈輸液等,若發生緊急狀況,需及時給予搶救處理。制定護理流程與計劃,做好并發癥預防工作,出院時做好詳實的健康教育工作。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費用、平均住院天數及對護理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SPSS20.0處理所得數據,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行X2檢驗,若比較差異顯著,由P<0.05表示。
2 結果
觀察組滿意度(98.75%)較之對照組(93.75%),明顯高于后者(P<0.05),見表1。觀察組平均住院天數[(14.67±5.87)d]、平均住院費用[(25664±527)元]相比于對照組[(19.21±6.77)d、(30865±732)元],明顯短于或少于后者(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0.0%)相比于對照組(45.0%),低于后者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護理
(1)心理護理。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式較大,行此術患者通常年齡偏高,身體各器官功能已顯著衰退,患者對手術預后非常擔心,如能否生活自理、能否站立行走等,對此均非常擔心,對此,護理人員需將此類疾病良好預后效果告知患者,可邀請成功案例現身說法,消除患者顧慮,強化手術信心,提升治療依從性。(2)術前護理。①適應性訓練。訓練床上大小便,避免患肢出現內收及外旋動作;將有效排痰與咳嗽方法告知患者。②全身并發癥治療。若有貧血癥狀,需及時糾正,體質較弱及年齡較大者,需適當采取全身支持療法,若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肺功能不全等癥,需將此類癥狀控制后,方可進行手術。③皮膚準備,術前叮囑患者不得禁食飲水,清潔灌腸[2]。(3)術后護理。①術后需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嚴密觀察,定時測量患者生命體征,尤其是血壓變化,通常因手術創口疼痛及術中出血等,會造成低血壓狀況。準確記錄小時尿量,且及時采取保暖、止痛及吸氧等措施。②并發癥護理。因人工關節置換患者普遍年齡偏大,需重視并發癥的預防及各項處理工作,術后前幾天需在護士引導下咳嗽,并定時進行深呼吸及擴胸運動,鼓勵患者咳出痰咳液,使口腔處于清潔狀態[3-4]。叮囑患者多喝水,通常不得低于1500ml/d,會陰部要保持清潔,定期清洗,2次/d,盡量縮短尿管留置時間,麻醉清醒后,定時夾閉尿管,一般3~4h/次,幫助患者強化練習膀胱收縮功能,以便盡快拔管。③飲食護理。多食用一些含有豐富纖維素食物,如芹菜及韭菜等,多喝潤腸通便食物,如香油、密封等,預防便秘。術后患肢放置于曲10~15°中立位及髖關節外展10~30°,將一軟枕墊于患肢膝關節下,預防患肢過度伸直與屈曲,將一楔形軟枕放置于雙腿間,放置出現患肢內收狀況。雙腿不可交叉,不能盤腿,防止出現人工假體脫位。
4 小結
綜上所述,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采用有目的性、有針對性的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可患者滿意度,減少住院費用及住院時間,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李雪玲. 優質護理服務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20):244-244.
[2]陳美娥. 優質護理服務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體會[J]. 中國實用醫刊, 2014, 41(10):102-103.
[3]賀姝. 對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個性化優質護理的效果分析[J]. 當代醫藥論叢, 2015, 13(24):77-78.
[4]王曉穎. 優質護理服務在老齡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中的應用[J]. 全科護理, 2014, 12(7):65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