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娟

【摘 要】 目的:探討大量輸血患者輸血前后凝血指標變化狀況。方法: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間本院收治的90例大量輸血患者進行研究,根據患者輸血量將患者分為常規組(n=40,輸血量<1500ml)和大量組(n=40,輸血量≥1500ml),統計對比兩組患者輸血前后的凝血相關指標(PT、TT、APTT、FIB、PLT)狀況。結果:大量組患者輸血后1d、3d PT、TT、APTT、FIB、PLT水平與常規組相比具有明顯差異,P<0.05。與輸血前相比,大量組患者輸血后 PT、TT、APTT先升高,后下降,后恢復輸血前水平,FIB、PLT先下降,后升高,后恢復輸血前水平。結論:大量輸血患者輸血后易出現凝血功能紊亂狀況。
【關鍵詞】 大量輸血 輸血前后 凝血指標
輸血是將血液通過靜脈輸注給患者的常見治療方法。當前創傷性疾病、大手術的臨床發生率較高,使得大量輸血的臨床發生率逐漸升高。當前臨床越來越多報道顯示大量輸血可能導致患者凝血功能改變,進而影響患者治療效果。本院對大量輸血患者輸血前后的凝血功能進行分析,以期為臨床大量輸血提供參考。以下具體分析過程實施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間本院收治的90例大量輸血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符合大量輸血標準患者。排除標準:存在全身感染性疾??;原發性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血液疾病患者;心肝腎脾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不愿配合研究患者。根據患者輸血量將患者分為常規組(n=40,輸血量<1500ml)和大量組(n=40,輸血量≥1500ml),常規組患者中男女比為21:19;年齡18-74歲,平均年齡(46.7±8.4)歲;大量組患者中男女比為22:18;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6.8±8.5)歲。對常規組與大量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實施獨立樣本檢測對比,結果顯示無差異(P>0.05),可進行研究比對。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據實際狀況實施輸血,在患者輸血前及輸血后1d、3d、7d采集患者靜脈血實施凝血指標(PT、TT、APTT、FIB)及血小板(PLT)檢測,凝血指標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及相關配套試劑及定標品實施檢測;使用邁瑞BC-5180全自動細胞分析計數儀實施血小板監測。于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患者靜脈血2ml,常規抗凝,并在1h內完成檢測,所有檢測過程均需嚴格按照器械使用說明書及相關操作規范實施。
1.3 觀察指標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輸血前及輸血后1d、3d、7d后PT、TT、APTT、FIB、PLT水平狀況。
1.4 統計學方法
取SPSS19.0軟件行數據處理分析,凝血指標及血小板計數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進行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常規組患者輸血前后凝血功能相關指標對比均無差異,P>0.05。大量組患者輸血后1d、3d PT、TT、APTT、FIB、PLT水平與常規組相比具有明顯差異,P<0.05。與輸血前相比,大量組患者輸血后 PT、TT、APTT先升高,后下降,后恢復輸血前水平,FIB、PLT先下降,后升高,后恢復輸血前水平。見下表。
3 討論
輸血是當前臨床改善患者失血過多或嚴重貧血患者臨床癥狀的常用方式,其治療效果顯著,臨床應用廣泛。大量輸血是指一次輸血量超過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h內輸血量>自身血容量1/2,或輸血速度>1.5ml/(kg.min)的狀況[1]。輸血能及時改善患者微循環,挽救患者生命,但其對凝血功能的影響也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大量組患者大量組患者輸血后PT、TT、APTT先升高,后下降,后恢復輸血前水平,FIB、PLT先下降,后升高,后恢復輸血前水平狀況,說明大量輸血將引起凝血功能紊亂。分析其原因為:①大量失血患者本身易出現凝血功能障礙;②大量失血患者組織間液轉移至血管將引起凝血因子稀釋;③大量失血患者血小板將在出血部位聚集,進而易導致血小板出現消耗性大量減少;④大量出血后初期,患者機體凝血因子將出現稀釋狀況,且輸入血液長時間庫存將引起凝血因子減少,血液溫度較低也可能導致患體溫下降,因而導致大量輸血后初期患者凝血功能障礙,FIB、PLT明顯下降;⑤隨輸血時間增加,患者出血癥狀獲得一定控制,凝血因子消耗明顯減少,進而使得凝血功能逐漸改善,直至恢復[2]。
綜上,大量輸血患者輸血后易出現凝血功能紊亂狀況,臨床進行大量輸血時,需對血液實施適當加熱,并嚴密監測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并根據患者實際狀況補充血液成分,避免患者出血。
參考文獻
[1]董永光.大量成分輸血對患者凝血機制的干預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0):25-26.
[2]吳海峰.對產后出血患者大量輸血前后凝血指標變化情況的分析[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21(z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