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彝翻譯自產生以后,涉及領域在不斷的擴展,大到國家的重大政治會議,小到一個家庭的教育模式。本文從漢彝翻譯的多個角度出發,試論漢彝翻譯對彝區各種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漢彝翻譯;彝區教育;影響;研究
1 概念界定
漢彝翻譯:包括口頭翻譯和有載體的翻譯。口頭翻譯指的是沒有形成實物讀本,只是在口頭上以漢話為基礎而翻譯過來的形式,這種口譯在彝區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直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對彝區各個方面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是一種我們在研究漢彝互譯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語言交際文化。有載體的翻譯大部分指把用漢文書寫的重要著作、官方文件、學校教材、民間科普讀物、民間內部資料等翻譯成彝文后在社會各個層面使用的一種語言轉換中介,這種有載體的翻譯表現在一定的實物上,它是以具體的實物呈現在生產生活中,本文所指的漢彝翻譯大部分指的是有載體的翻譯。
2 極大地促進了學校雙語教育事業的發展
漢彝翻譯對雙語教育的影響是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很有價值的一項重大成果,彝文教材編譯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漢彝翻譯工作,除了彝語文教材、鄉土教材等少部分外彝文教材編寫都是以漢文出版的教材為藍本翻譯成彝文后出版使用,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歷史、地理、政治等彝文教材的編譯都是一個漢彝翻譯的過程。這項工作在彝區雙語教育發展中所體現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1.豐富和發展了教材建設的多元化。少數民族雙語教材建設的編寫是我國教材編寫發展時史上的一項偉大創造,這是我國教材建設多元化的重要體現,目前由四川省涼山彝文教材編譯室編寫,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彝文教材的使用在各級各類不同學校是隨處可見的。
2.促進了高等學校的專業特色化發展。有了漢彝翻譯這項工作后,對開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漢雙語)專業的高校也提供了一定的辦學思路,尤其是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和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的安排上,提供了一定的參考。這無疑也是彝漢雙語這項工作對高等學校專業特色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
3.促進了彝區彝漢雙語教育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為彝漢雙語一類模式、二類模式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彝漢雙語教育模式的存在是要以彝文教材為基本教材才得到不斷的發展的,在如今大小涼山彝區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要經過漢彝翻譯才能實現,也就是說漢彝翻譯是彝文教材編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4.為各級各類各種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大量的貢獻。漢彝翻譯涉及到的領域也是隨處可見的。比如中央民族語文翻譯局彝文翻譯室、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省民委、四川省廣播電視臺民族頻率、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昌學院、四川省彝文學校、四川省涼山彝文教材編譯室、涼山報社、涼山彝族自治州語委、涼山彝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各個縣上的語委、廣播影視新聞界及學校等都有在漢彝翻譯方面很有造詣的隊伍。這些隊伍的形成雖然不是全部得益于漢彝翻譯,但這些隊伍形成的過程中漢彝翻譯這項工作還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這些隊伍里很多人是彝漢雙語一類模式畢業的,這些人從小就開始接觸漢彝翻譯;有的人雖然不是彝漢雙語一類模式畢業,但是也會從小接觸漢彝翻譯;有些人攻讀學士學位或者碩士學位時所讀的專業就是彝漢雙語翻譯。以上所說的主要是涉及彝漢雙語翻譯的領域出現的人才,在其他領域如今也有很大一批得益于彝漢雙語翻譯而出來的人才,這里所說的得益于彝漢雙語翻譯是指:這部分人是通過彝漢雙語一類模式教育而升入大學,所以在其后來成為人才的時候可以說這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彝漢雙語翻譯的,因為在彝漢雙語一類模式教育所用的教材里有涉及了不少彝漢雙語翻譯工作。
3 對彝族社區教育的影響
彝族是自古以來就重視社區教育的民族,古老的彝族大多以村落的形式聚居,大多是以家支為不定型的單位而居住于一體,也有少部分由于姻親關系而聚居的。今天的大部分農村還是以村落的形式居住在一起,只是當今社會下的村落比早時具有現代化、科學化、城鎮化的特點。相對于古老自發式的彝族村落,今天的彝族村落有更多的政府因素、旅游規劃因素等。但不管是原始的村落還是如今現代化、科學化、城鎮化的具有現代社會性的村落或者說是社區,都離不開社區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大多從古老的方式沿襲至今,彝族的這種社區教育是一種群體性的教育,這種教育大多時候出現在人多而且齊全的紅白喜事場合,比如:奔喪、嫁女、娶媳、家支聚會(即為禁毒防艾宣傳會)、老鄉聚會、同學聚會、調解重大事故、村民自治大會等的場合。這種社區式的教育者主要是德高望重的彝族民間知識分子、家支里比較有威望的人或者極具影響力的人。為什么說在這種社區式的教育里漢彝翻譯對他們有比較大意義呢?
早些時候的彝族這種社區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流傳于民間,而且基本上都不會出現漢語形式的教育。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教育的空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的教育都是以彝文或彝語為基礎而進行的,可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不懂彝語和彝文字的人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趨勢,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彝族社區式教育就采取了彝漢雙語的形式來進行。比如在有些禁毒防艾宣傳會、老鄉聚會或者同學聚會上用的橫幅基本上都是采取彝漢雙語的形式,在我們社區教育里比如彝區村民自治大會所用的各類科普讀物、有些脫貧攻堅文化村建設時所用的彝漢雙語讀本,其實就是漢彝翻譯的產物。
4 對家庭教育的影響
彝族擁有教育經典著作《瑪牧特依》,彝族對早期家庭教育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傳統文化的教育上,而如今的家庭教育模式里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教育,涉及面比較廣,近幾年出現的比較突出的一方面是對禁毒防艾的教育,這種教育既體現在社區教育也體現在家庭教育中。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模式中都有一定的漢彝讀本為中介,漢彝翻譯對彝區家庭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出版發行機構出版的彝漢雙語讀本進行教育。比如:《瑪牧特依》、《媽媽的女兒》等彝漢雙語讀本。
2.用自編后作為內部資料而印刷使用的具有重大教育意義的彝漢雙語讀物來進行教育。
3.通過報刊雜志、影視新聞、廣播電臺等的漢彝翻譯來教育家族內的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親朋好友。
4.有些家長選取已經被翻譯成彝文讀本且對生產生活或者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書籍作為家庭教育的素材。
參考文獻
[1]嶺光電譯.教育經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彝族歷史文獻編譯室,1982年
[2]黃建明.彝族《教育經典》淺論[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3]溫梁華.《教育經典》與彝族的古代教育[J].蒙自師專學報,1988年12月第五卷第3期
作者簡介
吉玉琴(1970-),女,四川普格人,四川省涼山彝文教材編譯室,本科,翻譯,研究方向:彝漢雙語翻譯,彝文教材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