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翔
摘 要:我國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存在的錯誤可分為兩大類即無中文特色的和有中文特色的錯誤,其中更多的是有中文特色的錯誤,究其原因主要來自于漢英語法差異,涵蓋了英語中時態、語態、非謂語動詞、詞性、從句、主謂一致等,故有關部門和個人更應該在這些方面嚴肅認真,否則對于我國的國際形象將構成巨大的損害。
關鍵詞:英語標識;有中文特色的錯誤;語法差異
1 我國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存在的問題
(一)無中文特色的錯誤
無中文特色的問題即排除中文母語干擾為主導的情況下出現的問題,由于這類錯誤主要是由于有關單位和個人的不認真,故對國家形象的破壞更大。
首先,是拼寫錯誤。例:在桂林的一處地方的警示牌上,“lightning”被錯寫為“lighting”其次,一些語法錯誤。例:“please do not climbing”,值得慶幸的是,這類問題并不多見。與之相比要多得多的是第二類即有中文特色的問題。
(二)有中文特色的錯誤
有中文特色的錯誤,判定標準是這類問題在構詞、用詞、句法、表達方式等方面帶有明顯的中文痕跡。我認為,即便某些具有中文特色的英語異寫法之“方言”地位可以成立,作為嚴肅的、以提供準確信息為第一目的的公共標牌,也應使用最規范的英語。在這類標牌上使用“中式英語方言”也許沒有拼寫錯誤那么礙眼,但絕不等同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做而不受詬病。
在用詞上,常見的是對原中文詞的對譯不準確、不地道。如有些高速公路路牌上的“XX城區”的“區”被譯為“district”。district指在行政上存在的、有明確界限的行政區,而“城區”的區指的是生活中存在的、沒有明確界限的一塊地帶,可用 area 或 zone。 這里存在的受母語干擾體現在對“區”在母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及在英語中存在各自說法的現象不了解,以為凡是英語含義是“區”的都一樣。
在句法上,最常見的當屬生搬硬套漢語句法。如高速公路上常見的告示牌“雨雪天氣,橋上慢行”竟被譯為“Rainy and snowy day,bridge slowly drive”,完全字對字、詞對詞翻譯,而無視英語的表達需要條件句式、英漢語法中介詞運用法則并不相同、習慣語序也不相同的問題,結果是一個四不像。
受中文影響最深的,是構詞,即詞的生成。這類錯誤的主角是《漢語拼音方案》?!斗桨浮芬幎私o漢字注音和音譯漢語的規范,結果竟導致部分標牌濫用音譯,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竟被譯為“Haidian Foreign Language Shiyan School”,“實驗”直接被音譯為“Shiyan”,實在匪夷所思,不懂漢語的人根本無法理解。
2 公共標識錯誤原因的深層探究
詞形變化是最明顯的差異了。事實上,它也是中國人最經常犯的錯誤之一。英語殘存了部分動詞、名詞、代詞的詞形變化,格、態、式、時、數、人稱都有一定程度的保留。這些變化規則對于習慣于毫無變化的漢語的中國人而言,是陌生而難以理解的。我不知道有多少小學生像我當初一樣,聽老師講“三單后面用does”“復數加-s/-es”“過去式(應為過去時)、過去分詞”時感到困惑而難以理解。我相信有些人當時甚至至今無法理解如此“不必要”的“人為規定”有何意義。而這又是理解英語式邏輯、習慣、文化的基礎?;A沒有打好,反映到后來整個詞形變化必定是弱項,愈弱愈弱。舉一個例子,雖然沒有太多理性邏輯上的說服力但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應該可見一斑:央視著名紀錄片《大國崛起》譯成英文時,國內人員給出了“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的譯名,但國外工作人員人員的譯名是“Rising of the Great Powers”。從rise 到 rising,從名詞到動詞的動名詞形式,我認為這不免反映出中國人很難將英語詞形變化的重要特點根植于心。對于中國學生,動詞過去時、分詞、單數第三人稱、不定式的靈活且恰當的運用始終是弱項,這不是偶然現象。
關于詞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差異和問題產生處。漢語中有大量兼詞,它們作動詞,名詞,形容詞都可以,但英語是不行的。發達的詞性劃分,各種前綴后綴,都是中國學生的弱項。在英語作文本上,“give us applaud”等各種詞性錯誤也隨處可見。
在英語中,邏輯結構十分嚴格,if、else、that、which、to、on、in、by等和邏輯判斷、邏輯層次、句子成分關系有關的虛詞發達且有嚴格的使用規范,并通常不可(大量地)省略。在漢語中,雖然使用規范同樣嚴格,但卻經常允許有時甚至是完全的省略。如上文中的“雨雪天氣,橋上慢行”,其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是(如果)(在)雨(和?或?)雪天氣,(在)橋上慢行。可見省略非常多。如果用英語表達,通常會說成“Slowly drive on the bridge (when) on rainy and/or snowy days”,也有省略,但明顯要求比漢語嚴格。上文中之處它的錯在字對字翻譯,其實實質是(排除不認真的最重要成分)對兩者邏輯結構的要求不很熟悉。
主語優先通常伴隨著被動態和主動態一并發達,而話題優先通常伴隨著主動態極為強勢而被動態為輔。主語優先即句子圍繞主語展開,話題優先即句子圍繞說話人想要重點說明的內容(話題)展開。當主語即是話題時,兩者沒有區別。但當話題不作主語時,如
書買了嗎?
Have you sold the book?
Has the book been sold?
話題是“書”,漢語只須說清楚話題即可,無需顧及主語或主謂結構,故只有一種表達形式,(一般不會說“書被買了嗎”,“書你買了嗎”也相對少見)但英語必須要指明主語,因為沒有主語,態、人稱、數(它們都依賴所在詞與主語的關系)都無從談起,無法形成句子,故有兩種表達形式,book作主語或you作主語。不難發現,由此推而廣之,英語中需要被動態的地方在漢語中,因其往往將受事者論元作為話題,不關注主語及主謂結構,而主動態形式的表達明顯比被動態簡潔,故用主動態形式代替(盡管這時的主動態形式并不與話題構成主動結構),導致被動態形式不發達。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學生對于被動態的熟悉程度遠不如主動態,在主語與動詞的關系上面也經常出錯:他們習慣于話題優先和少用被動態,不很關注主語和動詞構成的主-謂結構是否是合法的主動結構或被動結構,如上所述,在英語里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3 結語
總結來說,無論是不帶中文特色的還是具有濃厚中文特色的問題,其影響理解的危害有大有小,拼寫和諸如動詞變化、虛詞諸如介詞的使用等語法問題對意義的理解造成的影響十分微弱,但實詞的用詞不當(如:district的誤用)在理解上就會產生更大偏差,無原則使用拼音則直接導致完全無法理解,但相比較在公共場所堂而皇之地豎立帶有錯誤的英語標牌所帶來的對國家形象的毀壞,理解上的問題倒還在其次。因為即便是我們分析得出某些錯誤是受到了中文的影響而產生,既然它終究是個錯誤,就不是有關部門和個人為自己的過失而搪塞的借口。既然他們的工作就是做英語標牌,就不應該有任何錯誤。又因為,中國有發達的英語教育,被選派為負責英語標牌的人不可能不懂正確、地道的英語應該如何表述。故,無論如何產生這類錯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上述部門和個人在工作中的不應該的不負責任和不認真,而這些,都體現在了那些有問題的標牌上,對于我國的國際形象,特別是我國國民的認真負責的形象,將構成巨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