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的自然生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認識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來源于科學的實踐需要,指導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哲學
黨的十八大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并將建設生態文明寫入黨章。建設生態文明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生態觀的繼承與發展,更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生態觀的實踐與創新。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自然生態觀為我們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認識論基礎。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賴于自然而生存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須依靠自然界而生存。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1]他把自然界稱作“感性的外部世界”,認為它給人提供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和進行勞動的生產資料。離開這種“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人的一切物質生產活動便無法進行,人的生命也將不復存在。
(二)人必須保護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在利用自然,參與自然活動的同時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恩格斯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2]這一論述,揭示了人類的行為要以客觀條件為出發點,遵循自然規律。人與自然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人類不但具有改變自然界的能力,同時人類更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職責,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尊重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既是馬克思主義自然生態觀的核心理念,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目標。”[3]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實踐哲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的一系列理論、制度的總稱,其“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4]它的形成是個動態的過程。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歷史進程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針對自然環境制約經濟發展的情況,毛澤東就強調對自然環境的治理和利用,把生態環境保護看作是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內容。在他的領導下,治理淮河、黃河、荊江等水域的大型水利工程相繼開工,三門峽水利樞紐、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先后展開。這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設在抵御洪澇災害,促進工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新時期,粗放型經濟增長為主的發展帶來了環境的破壞,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將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上升為基本國策,減輕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江澤民同志提出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了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步伐,循環經濟和生態產業開始出現。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發展理念,并要努力把我國建設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放在突出地位,強調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提出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構建,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日益系統化、現代化。我們也應看到,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因此,保護生態環境的任務依然艱巨。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來源于科學的實踐需要
生態文明的內容是立足于人的實踐活動去說明人—自然—社會以及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首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我國生態文明理論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5]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我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現實需要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發展理念。縱觀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的發展歷程,其思想始終根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之中。
其次,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提供了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的物質基礎,而實踐的結果能否滿足人的需要最終取決于實踐活動是否符合客觀規律。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矛盾愈演愈烈,我們黨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因而不斷深化和完善生態文明理論成果,用以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保證經濟社會朝著健康、和諧、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檢驗、豐富并發展起來的,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同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生態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指南。”[6]
現階段,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關鍵期,社會發展機遇與矛盾風險并存,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生態平衡問題尤為重要。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從源頭上扭轉了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深化的目的在于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實踐,逐步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各方面的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宋開元,楊文選,楊艷.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及其當代價值[J].經濟研究導刊,2007.
[4]胡錦濤.在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于維民.生態文明建設初探[J].開發研究,2008.
作者簡介
王英(1991-),女,河北保定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