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學軍 張暉 凌康杰 李海 李凌燕 蔡坤 甘海明
【摘 要】針對我國高校事業迅猛發展,電子類專業學生教學參與度低,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崗位要求,重理論考核輕實踐等問題。通過建設校企協作平臺,加強戰略管理,明確了校企合作定位,結合學生興趣及企業實際需求,學生畢業選題與企業行業實際相結合等方式,共同構建校企協同模式下多元共贏的培養機制,培養電子工程專業復合型創新人才。實踐表明,該模式提高了本科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其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校企協同;大類招生;創新能力;實踐教學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Based on the Colleg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YUE Xue-jun ZHANG Hui LING Kang-jie LI Hai LI Ling-yan CAI Kun GAN Hai-m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it has brought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students majore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ve low participation in teaching,the content of teaching far away from the practical needing,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test rather than practice.After establis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specializing management of the staff in the training base,the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built up a multiple win-win mechanism.Based on student interest and the actual needs,and graduate design meeting industry practice,we have cultivating the compound talents.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raining plan has improve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and enhance its employability.
【Key words】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Classified recruiting;Innovative ability;Practical teaching
采用校企協同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培養新時代技能應用創新型人才的根本之路[1]。因此,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注重教育內涵特色發展,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和實施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畢業選題與企業實際相結合的校企協同培養模式,不斷適應日益嚴峻的就業競爭態勢需要,進一步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發展[2]。
1 當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存在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各高校在電子類學生能力的培養建設方面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嘗試,但伴隨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教育數量與質量的矛盾日益凸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嚴重制約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的問題。而電子工程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實踐操作性都非常強,課程實踐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技能。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1 教學過程學生的參與性差
很多學校的課程教學模式,仍以教師為中心,偏重于講授為主;而作為與職業技能培養相關的課程的如果僅僅是用教師填鴨式的理論教學,學生參與少,終究是紙上談兵,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更談不上培養適應經濟社會需要的電子類技術技能人才,同時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激情。
1.2 課程內容脫離實際崗位需求
目前許多高校課程教學中仍沿用傳統的教學理論體系,實踐采用仿真教學,教學內容無法與時俱進,導致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研發設計能力、操控和維護先進設備的能力、質量控制和檢測的能力、現場管理的能力、對前沿技術的追蹤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沒能得到鍛煉,學生畢業后無法迅速進入崗位角色,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需求黏合度不夠。
1.3 考核重視理論,實踐形同虛設
一直以來我國教育習慣用試卷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實踐性強的電子類核心課程也沒擺脫這種考核模式。這種“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應用”的誤導,致使學生缺乏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對具體項目的操作能力更是欠缺。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成為電子工程專業大類學生的核心競爭能力,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這些單一的培養模式,管理模式,評價手段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已不適應“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創新環境的缺乏,激勵機制的不健全,影響和制約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3]。
2 校企協同模式探究
協同理論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于20世紀70年代創立,強調復雜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互動產生超出各要素單獨作用的效果,從而形成整個系統的聯合行為,達到“1+1>2”的效果[4]。
協同創新通過具有不同特征和利益訴求的主體之間良性互動,產生系統疊加的非線性效用,實現了主體間優勢互補,進而創造出新的價值。作為一種“共贏”的姿態,它是在創新理論和協同理論基礎上升華的一項更為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
高校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高校主體內部知識共享層級;二是,高校與其他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基于協同創新理念構建校企合作的平臺與模式,即校企協同創新是高校協同創新的核心和重點。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業利用不同的教育環境、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特殊教育模式。協同創新,協同是手段,創新是目的。高校和企業,作為社會組織的兩大主體,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夠促進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夠滿足合作雙方最關切的利益訴求[5]。
在良好的校企合作中,高等院校可以顯著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為企業獲得穩定資金支持,培養高素質、實用創新型大學生人才。根據企業和社會實際需求,及時推進學科建設,走在時代前沿,大大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企業在校企協同中,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實現創新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及風險,獲得高素質優秀人才,提高社會聲望等[6]。高校在企業支持下,獲得資金和資源的支持,人才充分得到實踐。
在大類招生的背景下,校企協同模式具有更多的內涵和實際價值,主要包括戰略性、動態性、利益多元化等特性[7]。
3 搭建校企協同平臺,多途徑增強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
3.1 搭建校企聯合創新平臺
研究設立校企合作機構,健全試運行機制,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校企共建技術中心,產業園及學生工作室等),以營造校企合作環境,建立“高校——企業”共同體。以企業生產需要為主導,學生參與研發輔助工作,通過與廣州創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維德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廣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及旗下的粵嵌教育集團協同培養電子工程大類的專業學生,在校企聯合創新平臺對電子工程類學生培養體制改革的研究和試點實踐。學生可利用該平臺的設備和資源,在導師的指導和企業生產需要條件下,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科學研究和創新發明。一方面既可以增強本科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學校學院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部分科研成果可直接轉化為生產技術,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達到“共贏”格局。
3.2 建立和健全本科生培養試行機制
華南農業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結合學生課程進度,研究具有戰略合作高度的管理計劃,對校企合作地位明確定位,通過建立和健全本科生培養試行機制,切實推進校企合作教育。
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對于學生的人身安全,由院校針對實現全事故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降低實習安全管理風險。對于企業內部技術問題,校企簽訂合作協議,對企業涉密技術、生產工藝、管理等方面進行嚴格保密和限制。校企共建技術中心、實訓基地、產業園等場所由專人專職管理,責任分工明確,流程規范,最大限度減少事故發生。
2)明確雙方合作定位和切入點,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對于培養內容,項目規劃要合理分配資源,避免教學培養過程中特色不明、職責混淆不清的問題。建設校企協作平臺形成一種常態化、規范健全的長效運行機制,對于合作項目,要建立有效評價體系和經費保障機制。定時定量評價合作效果,及時反饋,同時與生產進程對接,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有價值成果及時應用。
3)完善清晰的校企合作產權制度,建立研究成果分享和分配機制。對于創新成果,要及時申請專利,撰寫論文,申報成果鑒定,切實保護創新成果,保護創新主體的利益,激勵進一步深入研究,對于企業使用創新成果,要分清權責,可以采用股份合作制,技術入股等形式開展研究成果共享。明確分配方案,促進企業積極開展新技術、新工藝的商業轉化與社會推廣,切實保障校企合作的基礎。
4)構建可操作的與政府合作保障機制,積極謀求多方面合作與交流。政府作為校企合作的權威指導者和專門監督機構,對推行校企協同合作,考核合作效能具有重要價值。依據政府構建的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規,激勵約束機制上,制定相應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在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臺上,尋找合作伙伴,多方面加強與外界交流,多角度深入企業的生產需要,緊跟政府的指導,謀求“高校——政府——企業”三維合作空間[8]。
5)建立與就業為導向的實習制度。學院學校要深入考察企業需要,緊跟時代發展要求,及時將生產一線的技術革新,更新到實習教學內容中來。整合企業和學院優勢,依托企業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應針對學生學習與實踐的特點,建立以就業為目的的實習實訓機制,理論聯系實際,更好指導實踐創新[9]。
4 建立以畢業論文為導向的校企合作模式
本科生畢業設計是大學生培養計劃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是保證學生實踐能力和鍛煉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該環節可以通過綜合運用專業理論知識,讓學生掌握專業設計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根據電子專業設置的課程體系及教師研究方向情況,結合企業實際需求,建立學生畢業選題與企業行業相結合制度,體現教學模式過程的實踐性與開放性。可以邀請校企合作單位與電子專業教師共同商討并確定學生畢業設計的內容、形式以及開展辦法。為了驗證研究的畢業設計方案效果,與校企合作單位商討選派一定數量的大四學生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10],利用企業的一些實際項目作為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課題,讓本科制導師、企業技術人員、本科生共同解決企業產生、技術、管理上的難題,使得教師的科研得到實踐情景支撐,進一步提高下一屆的本科生畢業水平,實現了人才培養的持續發展。
5 結語
創新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科技是立國之本,創新是強國之路。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國際競爭環境中,校企協同創新面有著極大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緊迫性[11]。基于校企協同作用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本科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增強了本科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洪貞銀.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問題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2]夏玲,宋建軍.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和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66-68.
[3]孫艷京,楊培嶺,蔣秀根.專業大類招生環境下工科類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8(8):40-42.
[4]陳麗貞,陳慧敏.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3(6):55-57.
[5]董馨,吳薇,王奕衡.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7):59-63.
[6]陳立福,馬瑞.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9):28-30.
[7]王其和,蔣德洪,郭雯霞,張嵐.基于價值鏈理論的校企深度合作內涵、模型[J]. 現代商貿工業,2016(8):29-32.
[8]顏楚華,王章華,鄧青云.政府主導學校主體企業主動——構建校企合作保障機制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4):80-82.
[9]牟蕾,李輝,劉西林.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15(1):79-81+91.
[10]胡愛江.本科畢業設計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S2:126-128.
[11]劉國亮,馬艷秋,劉蔚.校企合作創新平臺的信息化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09(2):213-215.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