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玲婭+陳靈波
摘要:指出了“廠中廠”存在隱蔽性強,違法責任主體不明,環保意識薄弱,環保部門缺少相應的環保監管體制及強制執行難等特點,給環境監管造成一定造成影響。針對“廠中廠”等小微企業環保監管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和措施,希望能夠為環保事業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廠中廠;環保監管;環境執法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6-0093-02
1 引言
在國際金融影響下,經濟形勢總體下滑,根據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所做的調研報告,50%的被調查企業表示處于虧損狀態或利潤率在2%以內,僅有22.2%的企業表示利潤率在5%以上。由于融資困難,中小企業更是舉步維艱,部分工廠處于閑置狀態。一些企業為了緩解壓力,將廠房租給小企業或者私人加工點進行違法生產經營,租賃企業則被稱為“廠中廠”。 它們大多數沒有進行環保審批且不具備配套的污染防治設備,污染物直接排放,嚴重威脅區域環境。出租業主出于利益考慮,對“廠中廠”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此增加了環境監管與執法難度。
2 廠中廠環?,F狀
根據臺州市某環保局對工業區企業的排查,發現16家企業(大廠,出租方)中涉及“廠中廠”的有11家,部分企業內部有多家“廠中廠”,查處到的11家企業中共有28家“廠中廠”,其中通過環保審批有6家,未通過環保審批且基本沒有相應污染防治措施的有20家,以組裝為主污染較少的有2家?!皬S中廠”企業主要涉及工序有鑄造、拋丸、噴漆、噴塑及酸洗磷化等,其工序主要是為其它企業配套或代加工。這些企業游離于監管之外,在污染環境后環保部門不易找到責任追究主體,且存在嚴重的環境風險隱患。
3 廠中廠存在的問題
3.1 隱蔽性強,加大執法難度
一般情況下,大廠均通過環保審批和驗收,證件齊全,“廠中廠”利用其現成的廠房和污水排放設施,只需簡單的安裝設備,便可生產,因而基本沒有建設期,不易被環保執法人員發覺。環保執法人員雖時常對大廠進行稽查,但涉及的“廠中廠”車間白天經常關閉,晚上生產,執法人員到場時,大廠人員常以車間關停為借口阻擾執法人員檢查。另外“廠中廠”一般在工業區,周邊不涉及居民,不易被居民發現或舉報。因而“廠中廠”以大廠為掩護從事非法生產經營,加大了環保執法的難度。
3.2 責任不明,違法主體難確定
《環境保護法》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一旦出現環境污染違法行為,首先要明確違法行為的責任主體。
在“廠中廠”的情況下,首先應當查明承租方是否自行辦理營業執照,以自己名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如果承租方僅租賃廠房,自行建設生產線,配備污染物處理設施,以自己名義從事生產經營,應由承租方為自身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如果承租方借用出租方營業執照,以出租方名義從事生產經營,發生違法行為的,應由出租方承擔法律責任。由于“廠中廠”企業獨立經營一個生產工序在立項上存在一定難度,比如投資額達不到或與產業指導目錄不符等。大廠為了更好地出租廠房,常將“廠中廠”的工序包含在大廠中立項,因而造成了后續責任不明,違法主體難確定等問題。
3.3 環保部門強制執行難
目前,環境主管部門執法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強制執行權,對大多數的環境違法行為只能給予警告、罰款等處罰,無停產、拆除、查封等強制權利。對于本應取締的“廠中廠”,因無有效措施而屢禁不止,反彈現象時有發生。對于當事人若不主動履行,即使已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環保部門只能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法院在具體行政行為處于行政復議或訴訟期間,一般不予強制執行。以致環保部門有時面對肆意污染和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而束手無策,降低了執法效率,造成環境污染侵害的延續,使得環境執法不可避免地帶有軟弱性和不徹底性。結果一方面“廠中廠”企業污染仍然持續,一方面群眾認為環保部門不作為。
3.4 缺少小微企業環保監管體制
“廠中廠”及其它類型的小微企業在國家和地區國民環境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特別是臺州這個民營經濟特別活躍的地區,小微企業在其經濟活動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目前臺州正在大力發展小微企業創業園,建設標準廠房,由政府某一部門或委托其他機構進行管理,對廠房按幢進行出租,預計兩年內將建成80家小微企業創業園,但針對小微企業的環保監管體制卻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目前環保監管立法和執法不考慮企業規模,均采用同一套環保監管制度和環保監管體制,對小微企業造成了與其規模和資金承受能力不相稱的不良影響,對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危害。例如“廠中廠”企業,租賃廠房可能1~2年,但整套環保審批程序下來,不考慮環保設施,可能需要2~10萬元不等。其次,環保部門如按常規程序:環評審批、“三同時”制度、總量控制、固廢管理、排污申報登記、排污許可證核發等程序一步一步來,勢必造成審批手續時間過長,占用了大量有限的環保人力資源,且往往企業程序沒有走完,企業項目已更新或企業已更換。
3.5 群眾環保意識薄弱
新《環境保護法》出臺后,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有所提高,但仍有一部分群眾環保意識淡薄,特別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時候。“廠中廠”企業主認為目前租賃廠房為過渡性生產,環保設備安裝后過幾年拆除造成資金浪費,因而缺乏歸屬感,同時也為了降低運營成本,抱著僥幸的心理不設環保設施而盲目的追求經濟利益。大廠也只顧眼前利益,對“廠中廠”的違法行為起到包庇的作用。
4 “廠中廠”環保監管的建議與措施
4.1 廠房租賃情況需向環保部門報備,并納入企業環保誠信制度
環境問題是在經擠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也只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加以預防和解決[1]。2007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和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決定將企業環保信息納入全國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并要求商業銀行把企業環保守法情況作為審辦信貸業務的重要依據,這是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的有益嘗試。企業環境誠信基本要求包括10個方面[2],應要求企業將廠房租賃情況向當地環境保護部門申請登記或備案,并列入企業環境誠信制度考核系統,以便環境保護部門了解區域企業變動情況,及時加以監督管理。
4.2 建立和完善小微企業環保監督和管理體制
近年來,對于環保管理體制,環保部門在確保環境安全的前提下,摸索進一步提高環保管理的效率,助推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管理體制。如浙江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加快推進工業“零土地”技術改造項目環評審批方式改革的實施意見》及《關于開展“規劃環評+環境標準”改革的實施意見》,2016年全國試行的“一證式”管理等。對于“廠中廠”這類小微企業的管理模式,曹克亮[3]參考美國聯邦小企業環保監管體制,提出在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的環保主管部門和分管部門內設立專門負責中小企業環保監管的機構并明確賦予其相應的中小企業環保監管職權,在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內設立中小企業主管部門并明確賦予其相應的中小企業環保監管職權;崔鳳鳴[4]提出了交納保證金,確保環保設施和治理措施到位,驗收合格后,及時將保證金及產生的利息退還給小企業,從而達到嚴格控制污染源的目的。筆者認為,對于“廠中廠”這類小微企業,寬審批、重監管是環保的管理方向,各地環保部門可以設置建設項目環保準入的負面清單,對于小微企業項目,在負面清單之外的,可以執行備案制,同時交納保證金,三同時竣工驗收通過后,退還保證金及產生的利息,并發放排污許可證,執行“一證式”的管理模式,同時賦予縣級以上環保部門對小微企業環保監管的職權,以增強環保執法的執行力。
4.3 建立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加強溝通
建議政府建立企業信息共享平臺,不涉及企業保密的信息放置共享平臺上,各個部門及時更新,同時也便于參閱,例如房屋租賃、轉讓交易市場和中心及時將企業房屋租賃情況上傳至企業信息共享平臺,各個部門就可及時掌握企業房屋租賃、轉讓的動態和空間分布,給監管帶來了便利;同時,“廠中廠”的出現不僅涉及到環保問題,還涉及到安全、稅務、工商等,各部門之間應加強溝通,聯合執法。
4.4 環保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強執法力量
加強各級的環境保護部門監管能力,增強一線作戰力量。環保執法部門需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的稽查,掌握企業實際生產經營情況;同時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違法企業進行責任追究,從而有效遏制“廠中廠”環境污染現象。
4.5 加強環保宣傳,提高環保意識
群眾環境意識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識[5]。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工作,有利于群眾環保意識的提高,讓群眾認識環保、了解環保、參與環保、監督環保工作,同時更自覺的遵守環保的相關法律法規。
5 結語
“廠中廠”是特定經濟形勢下的產物,由于其規模小,隱蔽性強,且周期短,因而常常游離于環保監管之外,對環保監管造成了一大難題。建議政府立足“廠中廠”這類小微企業,建立配套的環保監督和管理體制,促進小微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洪尚群,蔡守秋,陳國謙,等.廠房、辦公樓租賃、轉讓的環境保護問題[J].云南環境科學,2000,19(1),9~11.
[2]孫小峰.試論環保誠信機制的構建[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0(6),11~14.
[3]曹可亮.美國聯邦小企業環保監管體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理論觀察,2015,113(11),79~83.
[4]崔鳳鳴.針對中小型企業環保監管的幾點思考[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10(6),150~151.
[5]王文軍.論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的工作[J].黑龍江環境通報,2007,31(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