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智鴻
【摘 要】合同的解除規定在合同法第六章——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合同乃民法的基石。博大精深的民法理論,在合同領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合同的生命源自成立,終至消滅。現代社會紛繁復雜,在利益的推動下,存在許多沒有履行或未完全履行的合同效力就終止的情形。而這種提前終止合同效力的方式,多為通過行使合同的解除權。但是由于法律規定的原則性和滯后性,使得司法實踐中難于明確合同的解除權成立與否。故有必要探討界定合同的解除權。
【關鍵詞】合同;解除權;法定
一、合同的解除
合同的解除,指合同成立之后,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之前,經當事人協議,或者具備合同解除的條件時,由解除權人行使解除權使合同關系自始或向將來消滅的一種行為。合同的解除包括三類:協議解除、約定解除和法定解除。
(一)協議解除
《合同法》第93條第1款,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協議解除, 也被稱之為事后協商解除。協議解除其實質是當事人達成新的協議,訂立新的合同,新合同約定舊合同解除,以此種方式實現解除合同的目的。
(二)約定解除
《合同法》第93第2款,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約定解除的實質是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在何種條件下,當事人一方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注意這只是一方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并不是合同自動解除。合同的解除,需要解除權人行使解除權(法律對行使的程序和期限另有規定)才發生效力。
(三)法定解除
合同的法定解除分為一般的法定解除和特別的法定解除。
1.一般的法定解除
《合同法》第94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2.特別的法定解除
(1)雙方享有任意解除權的情形
任意解除權是指不以違約行為,不可抗力為成立條件的法定解除權。目前我國合同法規定任意解除權的有兩種。一:委托合同。《合同法》第410條:“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隨時解除委托合同。因解除合同給對方造成損失的,除不可歸責于該當事人的事由以外,應當賠償”。二:不定期租賃合同。不定期租賃合同有三種情形:①《合同法》第215條,租賃期限六個月以上的,未采用書面形式。②《合同法》第232條,當事人對租賃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③《合同法》第236條,租賃期間屆滿,承租人繼續使用租賃物,出租人沒有提出異議的,原租賃合同繼續有效,但租賃期限為不定期。
(2)一方享有任意解除權的情形
下列合同,合同的“特定一方”當事人享有“任意解除權”,因行使任意解除權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①《合同法》268條,定作人可以隨時解除承攬合同②《合同法》308條,在承運人將貨物交付收貨人之前,托運人可以要求承運人中止運輸、返還貨物、變更到達地等③《合同法》376條,保管合同中,寄存人享有任意解除權;沒有約定保管期限的保管合同,保管人也享有任意解除權④《保險法》15條,保險合同的投保人。
(3)非違約方享有法定解除權
《合同法》分則的規定,有四種合同一方實施特定違約行為時,“非違約方”享有法定解除權。
二、一般法定解除權條件
在合同的三種解除權中,協議解除和約定解除由于有合同當事人合意存在,雙方當事人對于合同的解除都存在心理的預期,所以往往不會存在爭議。司法實踐中往往是對合同的法定解除權存在爭議。2016年12月6日筆者通過北大法寶網,鍵入關鍵詞“合同法定解除”,搜索到指導性案例96篇,公報案例1709篇,典型案例1841篇;鍵入關鍵詞“合同協議解除”,只有經典案例1篇;鍵入關鍵詞“合同約定解除”,只有指導案例6篇。以上數據說明,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往往有較大的爭議,下面筆者對法定解除權的中的一般法定解除權的條件做個細致的界定,以期減少合同紛爭。
(一)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
《合同法》第94條第1款規定了一般法定解除權的產生條件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首先,我們有必要理解不可抗力的含義,根據《民法通則》第153條,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合同法》第117條第2款,完全重復了民法通則的規定。故按照現行法律解釋,不可抗力的成立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三不主義”。例如,張某將其在海邊的房屋賣給李某,合同成立時約定三天后進行產權登記,在合同的成立后,天氣預報預測未來將有特大臺風經過,房屋的滅失是不能避免的。但按照法律得規定,李某將不能基于不可抗力提出解除合同,因為該臺風的來臨是可預測得,因此不構成不可抗力。如此這樣,可以想象在不遠的將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任何自然災害都不能構成不可抗力。這明顯是顯失公平的。所以,一方面,對于不可抗力的界定,法律界是否應該重新思考。另一方面,我們是否可以允許當事人之間,自主約定不可抗力的條件。筆者認為,這是可行的。
(二)預期違約
《合同法》第94條第2款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首先,誰享有解除權?筆者認為守約方享有解除權。預期違約方,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但合同的履行期限并沒有屆滿,預期違約方理論上仍有履行的可能。合同法的目的之一是促成交易,守約方根據其利益衡量,一般仍然是希望合同繼續存續,雙方繼續履行合同。為了保障守約方的權利,解除權天然應當只賦予守約方。其次,此處不履行的是主要債務。何為主要債務,筆者認為是合同中約定的雙方當事人的主給付義務,該義務是促成合同成立的根本原因。在這里為了保障民事交易的穩定性,必須作縮小解釋,不可隨意擴大主要債務的范圍。
(三)遲延履行主要債務
《合同法》第94條第3款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首先,與預期違約一樣,守約方才享有解除權。其次,筆者認為,在理解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遲延履行主要債務(主要債務在上文筆者作出了解釋);②對方履行了催告義務;③催告后經過了一個合理的期限,債務人仍然未履行。此處的合理期限,該如何界定,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都有爭議的問題。筆者認為,該期限法律不宜作詳細規定。合同的種類繁多,同類合同的內容和目的不同,所以法律不可能規定每種合同的催告期限。但法律應該作出原則性的規定,比如應符合誠實信用原則。具體期限問題,應該交由法官的良心和理性,以其自由心證作出判斷。
(四)根本違約
《合同法》第94條第4款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第一,如果履行期限對合同目的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遲延履行的行為構成根本違約,那么此時非違約方無需如第3款規定的再履行催告義務,可以直接行使解除權來解除合同。第二,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即根本違約。這里的違約行為,合同法并沒有作出任何限制。包括遲延履行、瑕疵履行、拒絕履行等等。
【參考文獻】
[1]賀劍.合同解除異議制度研究[J]. 北京,中外法學.2013(3).
[2]龔賽紅. 論民法典中的合同的解除與合同終止[J]. 北京,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4).
[3]韓世遠.合同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曾祥生.論解除權之行使[J].武漢,法學評論.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