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國
【摘 要】“中國夢”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中國國情,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而提出的。“中國夢”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本文主要論述了它的基本內涵以及從理論基礎、政治保證、精神支撐、根本力量四個方面探討了實現“中國夢”的思想政治條件。
【關鍵詞】中國夢;實現
習總書記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上第一次提出“中國夢”,,他指出:“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隨后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更加深刻的論述了“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既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和整個民族新的追求目標。
一
“中國夢”的提出,在全國各族人民當中引起了廣泛共鳴,不僅為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指明方向,而且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深刻地理解“中國夢”,就要理解它的基本內涵。
第一、國家強盛。縱觀中國近現代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盛的國力,注定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國夢”的核心和基礎就是國家強盛。我們所要實現的國家強盛夢,并不是單一的增強經濟實力,也不是單一的擴充軍事實力。而是綜合國力的提升,表現為: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弘揚先進文化,文化軟實力全面提升;社會安定和諧;生態文明得以實現。
第二、民族振興。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的“閉關鎖國”,中國古老的大門被外敵的堅船利炮所打開,戰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此中華民族失去了獨立。為了振興民族,無數志士仁人不斷奮斗,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人民經過艱辛的努力,才贏得了民族獨立,為民族的復興奠定了基本前提。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但是,進入新世紀,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導致了世界局部地區動蕩頻繁發生;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導致了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明顯擴大,我們所面對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實現民族振興迫在眉睫。只有實現民族振興,才能真正融入世界,發揮作用,為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第三、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的幸福,把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作為根本宗旨。時至今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族人民不僅在政治上獲得了解放,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人民有了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二
一個夢想的實現,必須依靠具體的路徑。實現“中國夢”,任重而道遠,思想政治條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實現中國夢奠定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導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取得了全面發展與進步。但也要看到,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不斷滲透,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任務非常艱巨。因此,要想實現“中國夢”,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統一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形成共識,夯實理論基礎。
第二、堅持黨的領導,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歷史和人民群眾的選擇。革命的勝利、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結果。現階段,要想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繼續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正確認識當前我國所處的時代環境,準確把握國際政治經濟的新變化,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抓住發展的機遇,從容應對各種的風險和挑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第三、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得到發展,離不開強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撐。實現“中國夢”,同樣離不開精神力量。
在我國,民族精神形成于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在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過程中,形成了前仆后繼的民族抗敵精神、孫中山的“振興中華”精神以及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北坡精神等;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的鐵人精神、大慶精神等。這些精神是愛國主義的根本體現,正是這些思想和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提供了精神支撐,推動了民族和國家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改革、開拓、創新的精神,這些精神在本質上是我們對時代要求的回應。正是這種時代精神,開創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
我們可以看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民族振興、國家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在的精神力量。我們今后在追求和實現新的“中國夢”的過程中,堅持這種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第四、堅持依靠人民群眾,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根本力量。人民群眾不但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①回顧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歷程,實質上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奮斗的歷史。在近一個世紀里,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的輝煌。在我國未來發展中,“人民群眾始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推動者。”②因此,緊緊依靠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力量之源,從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030頁.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