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瑤
【摘 要】基于矛盾思想的觀念指出產能過剩現象本質的兩大矛盾,明確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最后提出科技創新的外部保障機制。
【關鍵詞】科技創新;供給側改革;矛盾
2012年底工信部公布我國五大產業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73.7%、71.9%、73.1%和75%,按照國際標準產能利用率低于75%,即是產能嚴重過剩。而鋼鐵行業位居產能過剩的五大行業之首,2015年全國粗鋼產量達到8億噸,超出需求2億噸以上,多數鋼企產量滯銷,全行業虧損嚴重。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16年要更加注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2]。
可見產能過剩問題已然引起黨和政府的強烈關注,而供給側改革正是解決產能過剩的根本性措施。目前從學術界已然從多個領域對供給側改革作出解釋,提出措施,而自然辨證法領域內較少有學者針對近年熱點的產能過剩和供給側改革作出解釋。因此本文將自然辨證法領域內矛盾的思想揭示產能過剩現象的本質,并對供給側的實質作出解釋,指出科技創新是促進供給側改革的強大動力,最后提出促進科技創新的外部保障機制,希望能彌補相關研究不足,為政府制定供給側改革政策提供參考。
一、產能過剩現象的矛盾實質
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統一體,矛盾推動著事物運動與發展[3][4]。產能過剩這現象也不例外,具體而言,產能過剩現象背后的本質,是兩大矛盾。
一方面是供給超出需求的矛盾。在市場對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變甚至是下降的趨勢下,企業并沒有根據市場規律,對生產進行相應調整,反而不斷增加產量,導致市場供給不斷攀升,超過市場需求,最后產品滯銷,產能過剩。原因有二:一是財政和銀行對效益低下的企業過多的資金支持。目前產能過剩的產業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中國企占據壟斷地位的產業,例如鋼鐵行業,有著地方政府支持,銀行青睞,在生產效益低下的情況,依舊可以獲得財政補貼、銀行大額貸款,企業并不是靠市場競爭獲得利潤,以市場規律調節產能,而是依賴政府補貼、銀行貸款來使本應該破產的僵尸企業繼續存活,甚至于有大量資金進行擴大生產,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擠兌出生產效益良好的企業。二是相關產業已然成熟,或是進入產業衰退期。任何產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誕生、成長、成熟、衰退。衰退是產業不可避免的過程,在衰退期的產業,需求減少,產能過剩,企業或轉型或等待被市場消滅。
另一方面是產品和服務的升級落后于消費升級和消費需求升級。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國民經濟收入增多,消費觀念改變,對產品和服務要求愈加嚴格,愈加要求產品和服務質量良好。而國內某些企業依舊停留在過去落后生產技術水平上,沒有技術革新,產品和服務質量沒有跟隨上消費要求,導致消費者寧愿跨境購買國外產品,也不愿購買價格便宜的國內產品,甚至發生去日本購買的馬桶蓋竟是中國產的鬧劇。國內產品滯銷,某些企業在國外注冊商標,換個“馬甲”,回國銷售,銷量竟然大好,這已然說明消費者對于國內相關產業產品和服務的普遍不信任。
二、供給側改革的實質——創新
供給側改革就是要破除產能過剩的兩大矛盾,其實質就是創新:一是通過制度創新,金融創新完善市場管理,真正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降低企業進入市場門口,也完善企業退出市場機制。這就是政府職能,要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讓市場真正發揮作用。二是通過科技創新解放生產力,促進產品和服務升級,提高效率和質量,提升企業競爭力,帶動企業轉型。這就是企業轉型發展要求,形成新供給滿足新需求,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甚至是成為引領消費的領軍企業。對企業而言,科技創新更為重要。鄧小平曾說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因為科學技術能夠拓寬生產資料,改進生產方式,提升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發展。而科技創新能為企業帶來持久的競爭力,從產品、服務上進行升級,以效率和質量作為保障,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滿足新需求。由此可以指出科技創新是促進供給側改革的一大動力,這也是創新驅動戰略提出的依據。
對科技創新本身而言,其指兩方面,一方面是科學方面創新,主要是基礎科學創新,在科研領域有所突破,表現為理論;另一方面指技術創新,包括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表現為專利。對企業而言,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基礎科學創新的成果是屬于全人類的,其經濟效用是間接的;技術創新的成果可以通過專利的形式為個人或企業所有,其經濟效用是直接的、確定的。因此企業更傾向于技術創新,可基礎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并非割裂,技術創新是以基礎科學創新為基礎進行的應用,基礎科學依靠技術創新獲得的資金進行科研,并可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中。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與高校、研發機構進行合作,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雙方都獲得所需,企業得到技術,高校和研發機構獲得資金和理論實踐應用。
三、以科技創新破除困局,助力產業供給側改革
為推動科技創新來破除當前產能過剩的困局,助力供給側改革,其需要外部保障機制:
一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倡專利。知識是有價值的,科技創新作為知識的集合體,也是有價值的,專利就是體現其價值所在。科技創新者可以將出售專利權,或者將專利應用到實際產品或服務中,通過售賣產品或服務獲利。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讓科技創新者能從創新中獲得收益,只有科技創新者獲得正向反饋,才能促使廣大知識勞動者進行創新,鼓勵創新。正是這種保護的目的所在,肯定了知識創造者、科技創新者創造的價值。而盜版卻會打破科技創新者的獲利機制,降低創新動機,使知識擁有者不再熱衷于創新。華為、蘋果等世界知名企業正是憑借著專利,獲得卓越的競爭力,在市場上掙取超額利潤的。而在這背后,是國家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
二是支持企業、高校、研發機構合作,即產學研合作。在這過程中,資金、信息、人才作為要素會加快流通,企業、高校、研發機構進行高效的知識交流,減少知識溝通成本,實現知識共享,為科技創新打造知識基礎,并且企業能為高校和研發機構帶來研究資金,高校和研發機構也能為企業帶來知識、人才,而基礎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作為合作產生的結果對于整個合作給予正向反饋作用,給予了雙方信任,使合作關系更為緊密,也促使了下一次合作。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21世紀美國硅谷持續創新、持續發展,正是產學研合作的結果。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從矛盾思想的角度對產能過剩現象的本質進行了解釋,指出其本質的兩大矛盾,一是供給產出需求的矛盾;二是產品和服務的升級落后于消費升級和消費需求升級。并對供給側改革的實質進行了解析,明確其實質是創新:一是政府的職能,通過制度創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淘汰落后產能;二是企業轉型所需,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產品和服務升級,帶動企業轉型。而其中科技創新是促進供給側改革的強大推動力。而為推動科技創新需要的外部保障機制:一是知識產權保護,提倡專利;二是加強企業、高校、研發機構合作。望本文能彌補相關研究不足,為政府制定供給側改革政策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楊芳,馬葳.習近平為何九天兩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人民網,2015-11-19.
[2]陳二厚,劉錚.習近平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意何在?[N].新華網,2015-11-19.
[3]劉大椿.自然辨證法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吳國林.自然辨證法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