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鎮海幼兒園 周立波
用反思性教學理念培養研究型教師的策略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鎮海幼兒園 周立波
杜威在《我們如何思維》一書中認真論述了反思性思維問題,旨在激發教師研究自己的情況,促進教師對自身行為原因與結果的重要性的思考。基于此,我們在教師培養方面進行了新的思考——培養實踐型教師還是反思型教師更容易提升園所的教育教學質量呢?
為此,首先對教師按照教齡進行分層:0~3年教齡的教師為新入職教師;3~5年教齡的教師為適應型教師;5~10年教齡的教師為成長型教師;10~20年及以上教齡的教師則為骨干型教師。通過問卷調查、課堂實踐、跟蹤觀察、視頻回顧等多種方法,發現每個教齡層的教師因自身的工作狀態、發展水平、發展意向、知識需求、發展途徑等方面的不同所帶給幼兒的教育影響是有一定的差異性及優劣性的,最重要的是其自身反思能力的強弱限制著其專業發展的速度。因此,我們嘗試運用反思性教學理念培養研究型教師。
基于新入職教師、適應型教師、成長型教師、骨干型教師四個層次的教師群體需要通過各種有計劃有目的的途徑和方法,促使每位教師在教育理念、學科專業知識、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更高層次的發展,形成自省能力。因此,我們將教師的自我發展劃分為自我認識、自我規劃、自我反饋和組內評定四個階段,每學年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制定個人專業發展規劃,使得教師的自我發展形成一個循序遞進的連環模式。
1.自我認識:以正確的自我認識作為教師自我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以正確的途徑和方法達到自我發展的目的,促自身專業發展。我們通過訪談、論壇、微課等多種形式幫助老師們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長處與不足,明晰自己發展的方向。
2.自我規劃:在自我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對目標和行動計劃進行設定,通過自我規劃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而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計劃要達到或準備現實的目標。

圖1.自我發展循環遞進圖

表3.鎮海幼兒園 學年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表
3.自我反饋:老師們需要核對最終結果,而且在其自身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將結果與階段性目標進行對照。通過這種對行為結果的自我檢查,以書面形式形成自我反饋表留存,為今后自我發展進行目的二次規劃。
4.組內評定:老師們通過三個環節的層層剖析,最后由教研組和師訓組第三方介入,針對教師的自我認識、自我規劃、自我監督和自我反饋進行深入的評定和反饋,并提出更貼合教師自身實際需求和更高要求的發展建議與意見,明確下階段發展的目標與方向,供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參考。
㈠組合教師能力補位,“聯盟社”彰顯魅力。
基于各層次教師的專業技能不同,我們以科研、教研、教學、技能四個維度有序進行了合理規劃,創設“聯盟社”,目的在于讓每一位教師能在發揮自己所長的同時也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達到均衡發展,養成反思習慣。
1.從“脫單訓練”到“雛鷹行動”的轉化
新入職教師,有的是考編入職的具有一定的綜合素養,有的是非編入職且只具備初淺的教學技能,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幼教專業出身。為了能讓老師盡快熟知一日教學的重要環節,我們出臺了“鎮海幼兒園教師一日教學行為標準”,細列了從入園至離園的規范行為,“脫單訓練”從文本開始入手——他們被安排進入優秀班級,連續跟蹤觀察班主任以及保育老師的保教行為一年以上,進行詳細的記錄與分析、學會觀摩后的反思。從班主任一星期的評價——教研組長兩星期的評議——業務園長一個月的評論,我們重在檢查教師的自我學習、自我發現、自我提高的行為,促進此教齡層的老師快速成長;適應型教師進入“雛鷹行動”,逐漸學會對資深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行細致剖析,培養老師體悟教育的隱性經驗和知識的能力,嘗試研究學習對象的執教能力、專業技能,努力形成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
2.從“導標策略”到“強強聯手”的共進
反思性教學理論背景下教師培養方式的適宜性將直接體現在教師的課堂現場。我們需要幫助成長型教師和骨干型教師更上一臺階,因此,我們設計了“導標策略”,旨在改變原先的師徒結對形式,在滿足同一層次的教師需求外,我們確定了“種子選手”,基于骨干教師的能力傾向,幫助教師揚長避短,如執教語言表述啰嗦但教學設計獨到,制定的改進策略將成為教師下一階段必須的達成目標。同時,骨干型教師中有些擅長執教技巧、有些擅長班級管理、有些擅長技能展示,為了平衡各自的薄弱方面,激發他們反思自身的能力特長,醞釀了“強強聯手”方案,讓兩位在不同優勢上的骨干教師合作共進,不斷在學術上、專業上進行研究,并以學期末的公開活動、教學論壇、家長活動、反思報告等多形式考證此方案的有效性,進入培養研究型教師的關鍵期。

圖2.多輪循環磨課模式
㈡學科能力顯示特質,“智囊團”促進優勢。
教師培養模式在前期環節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隨之成立了兩大“智囊團”,由兩位資深的骨干教師擔任組長,并由教研組長加入成為組長副手保證“智囊團”活動的質量。每一學期開始,根據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總計劃,以回顧反思的方式,讓每位參訓者學會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此培養環節重在培植老師們的課堂執教能力,每一個團內分布著不同教齡層的老師,但他們的共性是對五大領域(科學、語言、社會、健康、藝術)的其中一個或者兩個領域有一致的研究性和研究力。“智囊團”的活動以一月一主題形式開展,兩周一次的集中研討,穿插其中的有視頻導讀、制作微課、現場執教、制定方案、多輪磨課等等內容,讓團隊的每一位老師發揮所長,推動幼兒園整體的課堂實效,加大研究型教師培養的步伐。
㈢聚焦教學推進工作,“個性展”樹立自信。
如何提升團隊內的活動品質,如何帶領教師進入二次甚至多次反思呢?為此我們推出了“個性展”的教學推進小組,由業務園長為組長,集合保教主任、教研組長、骨干教師等成員進行一月一次的審議會,將從“智囊團”出現的優秀課例搬上講臺,接受再次審議與改進——由骨干教師給出評審前“任務單”,參議者用兩天的時間對課例進行剖析、解讀、搜集、思考相關的“佐料”;根據現場教學的狀況,教學推進小組的研討將更聚焦問題,由一位骨干教師現場記錄并提問,參議者根據之前的“任務單”思考并追問,有序解決教學問題,并進行更合理的教學重構或者教學改進;在同一主題連續三次的教學推進活動后,小組成員會撰寫出系列性評價表,完善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并結合教學理論闡述各自觀點,為下一階段的研究話題做好鋪墊工作。最后,幼兒園將此教學活動面向園內或園外等不同群體展示,搭建教學“個性展”的平臺,讓執教教師的教學魅力得到充分發揮,樹立教學自信心。
㈣園本教研促進思辨,“研訓臺”初見成效
環環相扣的培養模式,讓每一位教師有所思、有所為、有所辯,是我們從實踐轉向教研能力的必經之路。改變舊有的教研實踐是我們規劃中的重點,要打造“形式多樣——內容變化——加強思辨——深度教研”的梯度方式,激發教師們的教研興趣是首位,因而開設了運動為主的“室內體育活動的支點”,重在研究各活動室的合理布局;舞蹈為重的“舞動現場”,重在研究雙圈舞的有效組織;鋼琴伴奏的“走進南京”,重在研究幼兒活動痕跡的保留;趣味訪談的“智者的音符”重在研究音樂欣賞活動的選材等一系列形式不同、激情高漲的教研活動,營造輕松快樂的教研氛圍。然后,根據內容的序列,從單一的解決教學問題過渡到關注教師整體素養的安排,使得由業務園長到教研組長直至個體教師教研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形成自下而上的“草根式”教研團隊,人人學會根據教學現場進行反思,并研究“如何基于教學反思后教研活動的有效組織”的課題。教師們的思辨能力得到發展,我們開始進入“深度教研”,去掉更多的教研修飾,如音樂、情景、道具等,旨在通過教研活動,以“研”為導、讓“研”領跑。例如在鎮海區“幼小銜接現場教研”中,我們的教研能力得到區內各界贊譽,因為在“研訓臺”上我們大膽闡述、自信表述、果斷展現,讓中青年教師快速提高、骨干教師二次成長、成熟型教師成為區域性教育專家,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有效提升幼兒園整體教育教學水平。
㈤競技舞臺展現風采,“飛花令”展露威力。
研究型教師培訓模式進入“飛花令”階段是驗證此模式是否有效的核心。老師們經過此模式的層層培養后,各顯才華——有的在班級管理方面形成風格,并研究出適宜本班的管理策略;有的在教學競技方面展露實力,并研究出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方法,在新教師說課競賽中成功取得第一名,成為眾多新教師的標桿等。我們的“飛花令”是在區級層面的同一主題下的教學實力的對抗,比的是老師個體的實力,比的更是教師個體背后的團隊素養。面對如此的成效,我們積極發揮自身的輻射作用,示范引領區內教師提升教學修養,走進網點、走進姐妹園,讓更多的老師成為研究型教師。
科研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法,是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更是考核能否成為研究型教師的條件。我們依托培養方案以及教師在接受系列培訓之前的“自我建設”規劃,有節奏地幫助教師完善自身的科研能力,為成為真正的研究型教師推波助瀾。
1.依托教學實踐提高研究能力
針對教師的特點,新入職教師和適應型教師在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制定各類計劃、創設良好環境、開展課題研究,嘗試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和問題轉化為研究內容和研究問題,努力通過教研、閱讀、交流增強理論的支撐,規范具體操作,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組織教師參加區、園的各類教研比賽,如讀書筆記、案例撰寫、教學論文等;幫扶成長型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識結構,使學習、研究、反思、交流成為教學習慣,形成班級管理、教學評價、保育觀察等論文;骨干型教師能有效開展科研活動,具有高質量的課題研究能力,逐漸形成教育教學風格和專長,提高科研水平。
2.借助團隊實力達成科研成績
依托幼兒園的大型課題為背景,指導老師們立足于教學現場,學會聚焦問題、提煉思路、形成文本,逐步推進老師們的科研能力。我們有針對性地輔導、規劃不同能力的老師完成每一學年指定的科研任務,達成科研目標,鋪設了園內的多種科研培訓,如“教學觀察筆記的撰寫”、“論文的合理布局”、“課題立項書的正確表述”等,使得老師們能快速捕捉到科研的最新動態和最新內容;我們形成了科研工作小組,以擅長寫作的教師為核心,幫助老師們完成選題、結題等工作,有效保證了我園教師在不同層面獲得科研成績,并推出系列的科研活動,帶領老師們積極參與,感受科研帶來的與眾不同的成就感。
我們從杜威的反思性教學理念中找到了培養研究型教師的方向,實現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目標,使得教師以自我反思為主律,在“縱向對比”中發展,實現專業成長——“時時會反思、處處會研究”不再是口號!
參考資料
[1]王桂芝.淺談區域內幼兒教師專業成長中的分層次培訓[J].山東教育,2010(33):1.
[2]王季云,盧紀雅.幼兒園教師崗位培訓的個案研究[J].教育導刊,2013(Z1):55~58.
[3]黃家菊,汪玉琴,熊小菱.幼兒園園本培訓管理策略研究[J].師資建設,2013(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