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剛
1992年我國提出了“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的方針。1994年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將環境教育的目標提高到培養和增強公眾可持續發展意識和有效參與的高度。1999年教育部在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將環境教育正式作為一個跨學科文題納入中小學課程,推動了環境教育在全國中小學的開展。
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不僅要求他們知道《環境保護法》的主要內容,明白益蟲益鳥是人類的朋友,了解環境污染的表現,知道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以現有的課本為基礎,盡量發掘,找到與環境教育相關的課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中滲透環境教育呢?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的。
一、挖掘本學科環境教育的素材
語文科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因此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環境教育的內容,這些內容有顯性和隱性的,顯性的比較容易找,隱性的則需要教師認真地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對于隱性的環境教育教材,需要教師分析挖掘才能使環境教育的因素顯露出來。例如《小站》一課中,教師可以深入分析給旅客們帶來溫暖春意的原因,這是因為在四周都是光禿禿的石頭山的冷落、單調的環境中,旅客們看到這么一個小站,看到這“一股活潑的噴泉,幾樹燦爛的杏花”。心情必然為之一震,感到了幾分溫暖和愉悅。教師通過深入挖掘教材,進行生動的對比,啟迪學生的心靈,認識到優美的環境不僅需要人們去創造,更需要人們去保護,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滲透環境教育
從教材中挖掘環保資源,滲透環境教育。課堂教學是我們進行知識教學的主要形式,語文學科中的環境教育是隨著知識技能的教學而進行的,所以課堂教學是滲透環境教育的主渠道。
語文學科的教材內容極其豐富多彩,我們要根據各課內容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環境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而廣泛的環保教育資源。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課本中就有幾十篇課文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到環保主題。如有關于愛環境和欣賞環境的,有環境科學和環保知識的,還有環境道德和環保行為等內容。這些文章 有的是生動活潑的故事、童話,有的是抒情寫景散文,還有的是一些科技性較強的說明文。它們不僅以各種方式展現了美好的大自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還涉及一些以人口、資源、能源等為題材的內容。學生在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同時,也認識到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如人口危機、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如正面揭示的有:一年級下冊第三課《鄧小平爺爺植樹》、四年級上冊第十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第十二課《大自然的啟示》。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教師采用了課件演示,將學生生活中難以接觸的課文中涉及的宇宙形象地展示出來。雖然本課是環境教育的顯性教材,但由于地球是我們無法直觀看到,學生只是憑空想象,感到很陌生,想了解他的美麗、渺小有一定的難度。宇航員的慨嘆“地球太渺小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要通過課件,形象地演示出與茫茫宇宙相比它確實易碎同時又顯得那么渺小。栩栩如生的畫面,讓學生大開眼界,在心靈深處掀起情感的波瀾,教師此時點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地球是人類共同擁有的唯一的家園。教師小結:同學們,有許多環境的公害能夠鏟除,失去的美有些可以尋回,但如果毫無節制的破壞地球資源,到了無法挽回的時候,我們人類將無家可歸,因為除了地球我們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
可見,人類的家園要靠我們去精心地呵護與創造。如果我們違背了自然規律,那么留給子孫的將是“石頭林”,為了給子孫留下碧水藍天,一方凈土,讓我們都來保護環境吧!此時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心靈深處埋藏下熱愛壞境保護地球的種子。
三、注重橫向聯系,拓寬教育空間
對兒童進行環境教育,就是要給他們創造與周圍環境相接觸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的感官認識自然界中的事物,從而盡早喚醒他們的環境意識。因此,要把課內的教育向課外延伸。作文指導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要特別重視在作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例如,在指導寫一處景物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寫“我們的校園”,這使學生在習作時學習到考(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察某地地理環境的方法。在組織學生觀察之前,首先確定觀察路線,給每人提供一張校園略圖,將行走路線表于圖中,按圖行走。
要求:在圖上準確填上途徑的各種建筑物名、甬路名,找出水源的位置與走向,討論建筑物的風格、年代、建筑材料,然后再讓學生有條理的有重點的寫下來,突出某一景物的特點,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學習環境,懂得校園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
寫觀察日記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進行寫作訓練的好辦法,也是滲透環境教育的好途徑,我是這樣布置學生寫觀察日記的:
城市中的生活垃圾是一種環境廢棄物,其來源主要是日用品的包裝材料,請同學們對包裝的方法開展調查,重點圍繞包裝的顏色、設計、種類及功能,并開展失去作用時處理方法的討論。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想象,如果將廢棄的塑料袋、瓶子丟在大街上或運動場上,會發生什么事情?會對環境有污染嗎?對行人有什么危害?會影響市容嗎?
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社會,接觸周圍環境的能力,又使學生從生活實踐中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環境道德意識。
小學的環境教育應因人施教。應從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逐步滲透。一個有覺悟的、成熟的公民是逐步形成的,決不可企望十幾歲的孩子一下成為環境專家。
幾年來,由于我校十分重視環境教育工作,構建了立體化的教育模式,在各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使學生提高了對環境教育的認識,懂得了環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因而,他們都熱愛自己的環境。夏季,校園里百花盛開,卻看不到一枝花被折,在操場上看不到雜物、紙屑。同學們愛惜校園里的一草一木,大到校舍、器械,小到座椅和班級的物品,無一被刻畫、損壞,同學們懂得保護環境就要從愛護我們身邊的物品做起,由愛周邊的小環境到愛社會這個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