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偉
【摘要】我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輝煌的成績。但是隨著進站博士后數量不斷增加,企業博士后管理工作在博士后招收選擇、博士后工作考核等方面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進一步完善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關鍵詞】企業;博士后;建設; 管理
作為國內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企業博士后管理工作任務日漸繁重,面對日常工作中存在管理運作不靈、資源經費短缺和管理效率不高等問題,應積極推進管理信息化、調整管理分工、調動學科積極性、注重工作人員培訓、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等措施
一、提升博士后管理人員素質,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
對于企業博士后管理工作,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組織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員積極參加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和博士后管理辦公室舉辦的新政策頒布、解讀等座談會和各種業務能力培訓。企業要求博士后管理人員做到“兩個必須”,必須對國家和博士后政策的主旨與精神做到有理解、有思考和有踐行;必須熟悉博士后進站、出站、延期,博士后基金申請,博士后基金評審專家選拔等各項業務流程,做到有學習、有創新和有水平。由此鍛煉出了一支勤學、善思、敢做,業務能力過硬的博士后管理隊伍。二是制定符合企業情況的博士后管理制度。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管理制度的建設,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夠為博士后工作的開展提供政策保證和事實依據。
二、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提高博士后管理信息化水平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傳統的辦公模式也應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具體應用到博士后進、出站,中期考核、基金申報等日常管理工作中,初級階段可以通過利用IM(即時訊息)軟件,提高信息的溝通效率,更加便捷的實現與在站博士后的溝通與交流。并且在博士后之間搭建虛擬的信息交互平臺,對于共性的政策疑問可以集中予以解答,同時也有利于相同學科或研究方向彼此交叉的博士后之間進行聯絡與溝通。有條件的單位,還可以委托或自行開發博士后管理系統,實現博士后管理的數字化。在博士后培養期間的各個階段,由系統在相應時間點以系統提示、電子郵件或手機短信的方式,通知工作人員與博士后本人,提前開展工作。并且數字化管理后,可以快速、直觀得生成博士后培養情況的各類報表,也能夠為設站單位在流動站申報、建設與發展、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三、博士生科學研究的自主性
與本科生和碩士生相比,博上生的科學研究具有很人的自主性。首先體現在個人對研究方向的選擇及投身科學研究的主動性方面。博士生一般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獨立分析和判斷能力,其投身研究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研究興趣和人生定位,一旦他們做出了從事研究的選擇,其日常學習生活便自覺以其研究方向為中心,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其次,博士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動力來自其內在的探索未知的驅使,因此探求真理就成為博士生科學研究的目標。而在科學研究中,他們對新思想、新方法的自由探索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取決于博士生在科學研究中不斷探究真理的意識和對實現目標的渴求,而非取決于科學以外的權威或某種外在因素的吸引或驅動。此外,博士生的學位論文研究多是以個人研究為前提,人文社會學科尤其如此,由于研究角度的差異,博士生之間的科學研究也存在著相互獨立的關系,即存在著博士生的科學研究在追求共同科學價值目標下的自主性。
四、把握機遇,努力提高博士后人員的數量與質量
科學人才最基本的認知觀,是建立并實施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人才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締造者和傳播者,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以智力的開發為依托[2]。博士后人才是我國最活躍、最具創新能力的高層次青年人才代表。博士后工作應該擔負起為國家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歷史重任,把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作為博士后工作的出發點,而這也是博士后工作今后發展的必然方向[3]。應堅持加強校企合作,區域人才流動,建立靈活開放的博士后人才流動機制,進一步促進博士后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規模擴大的同時必須嚴格把好博士后培養的質量關。一方面應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所在企業進行定期工作檢查,督促企業做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設和考評工作,對建設不力的企業,應組織相關領導、專家對其“會診”。另一方面各工作站需對進站人員進行全方位考核,建立健全的獎懲機制。從博士后進站簽署科研計劃書到中期考核再到出站匯報,制定科學完善的考核制度,確保博士后出站質量。
五、按照博士學位論文的目標要求,實施學位論文研究的柔性化管理
目前我國高校博士生教育的學制多為3~4年,在美國,平均注冊6~8年,人文學科約需8年,與國外的博士生學習年限相比,我國的博士生算是“速成”式培養。一名博士生,在3~4年時間里,既要完成相應學分的課程學習,又要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其間還需按學校要求發表數篇較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最終,還得完成一篇具有相當研究量和創新性的博士學位論文,時間上十分緊張。為提高學位論文水平,保證博士生培養質量,學位論文研究的柔性化管理至少應體現以下幾方面:一是為博士生學位論文研究與寫作提供優良的科研環境和科研條件;二是導師應切實擔負起培養管理和論文指導的責任;三是應為博士生高質量地完成學術論文確定更為寬松的時限,保障他們有充足時間進行有效的科學研究。
總之,單位通過采取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嚴格出站標準,推動科研成果產出,優化學術環境,不斷提高博士后自主創新能力,創造良好的“引才、用才、安才”制度,為博士后潛心研究創造條件,轉變思想,加強博士后工作的建設,完善企業的博士后管理職能、博士后制度,充分發揮導師的作用,調動導師的積極性等一系列應對策略,完善博士后相關制度,凸顯了博士后制度是科研院校培養科技人才的一種重要手段,博士后是科技創新的骨干力量。不斷完善博士后相關制度,建立一支以博士后為主體的科研隊伍,是人才強校戰略的基本環節。
參考文獻
[1]賈東風.完善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8(6).
[2]夏雪萍.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難點探討[J].科教導刊,2012,10:168.
[3]王修來.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信息不對稱現象分析及對策[J].高教論壇,2009,12(1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