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困境與出路
——讀《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怎么辦》
□劉英團
供給側改革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僅僅是淘汰落后產能、淘汰僵尸企業、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對稱那樣簡單,而是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深層次制度矛盾而推進全方位的改革。在著名經濟學家、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和軟價值理論的提出者騰泰主編的《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怎么辦》一書中,杜躍進、劉世錦等專家、學者分別針對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展狀況及難點、供給側矛盾最突出的要素,以及民生領域改革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其中,既涉及地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進經驗,又針對土地資源、金融、教育、醫療、交通等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發展方向,提出了具體的、創新的改革意見和思路。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滕泰認為,供給側改革要“破題”,就要辯證地把握好“加法”和“減法”、當前和長遠、力度和節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劉世錦認為,供給側改革要有實質性推進,必須把頂層設計和基層試驗結合起來。頂層設計一是“指方向”,改革朝哪個方向走要明確;二是“劃底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問題要避免,也要說清楚。更重要的是,要在要素市場改革上要有實質性推進。田國強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注重兩個邏輯:發展的邏輯和治理的邏輯,否則會造成各種問題和危機,其關鍵是政府的定位必須恰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須正視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用好成功改革的方法論,靈活運用“明道、樹勢(順勢)、優術、抓時(擇時)”四位一體的方法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但是,當前改革的空間異常狹窄,來自于利益群體和弱勢群體的雙重夾擊,使之充滿著對立和沖突。基本是上面“踩油門”,中間“掛空擋”,下面“踩剎車”,從制度落實到政策,從政策落實到行動,從改革決議到具體文件,很多方面處于“空轉”的狀態,甚至由于目標、方向的混亂而相互“打架”。問題出在哪兒?在《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怎么辦》一書中,專家學者就“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怎么辦”進行了深度研討。他們認為,無論是制度變革,還是結構優化,抑或是要素升級,其核心都是創新。創新解決的是經濟發展動力問題,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靈魂所在。也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上就是一次重大的創新實踐。
“如果沒有創新力量的推動,人類仍在用同樣的材料建造房屋,用同樣的牲畜馱運自己的行李,用同樣的帆和槳推動船,用同樣的紡織品制作衣服,用同樣的蠟燭和火炬照明。”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編纂的《全球通史》從人類發展的角度,描述了創新給世界帶來的震撼變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中,如果說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是在做“減法”,那么補短板就是在做“加法”,而“補短板”主要靠“創新驅動”。在《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怎么辦》一書中,學者型官員董祚繼、唐健、高世憲、肖林、胥和平、顧強、林左鳴直擊供給側改革的下一步,不但全面地闡釋了供給側改革的理念與行動,還清晰地描繪出了未來中國的創新發展之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