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應飛
摘要:新課改的課堂就是要保護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將學生的潛力深層地挖掘出來。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
有效的探究教學可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物理探究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當前初中物理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角色定位不當
在現代化的物理教學中,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中心,但是在實際的物理教學中,教師仍然占據著教學的核心位置,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課堂上仍然是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這樣的教學課堂,學生很難有學習的興趣,控制力好的學生能機械性地聽講,控制力較差的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在課堂上不是呼呼大睡就是左顧右盼,物理學習積極性不高。同時,教師具有較強的權威性,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樣會禁錮學生的大腦,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具有阻礙作用。
(二)實驗教學形式化
對于物理這個學科來說,實驗教學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同時,實驗教學能夠培養學生探究和創新的積極性。但是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教師都是先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對于實驗的過程了如指掌之后再進行物理實驗"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學習,失去了實驗教學的意義。同時,學生缺少自我發展的空間。
(三)教學模式單一
在大多數學校,初中物理教學模式單一,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重視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學生都不知道這些理論的來龍去脈,只是讓學生機械地記憶。這樣的物理教學模式,缺少多樣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這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較差,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
二、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有效措施與內部動力。如果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就會全身心投入到物理學習之中,如果學生對物理課程缺乏興趣,那么就會對物理產生厭煩,甚至討厭。因此,物理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要根據物理的基本特點,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促進學生對物理課程的喜愛。
(一)導入激趣
在物理課程中,只有好的導入才能促進學生情緒的高漲,才能促進學生興趣的濃厚,從而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主動學習,進入振奮狀態。在物理課程中,教師要重視導入的設計,物理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身邊比較熟悉的事例、故事以及學過的知識作為主要出發點,使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之中,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比如,物理教師可以將生活中所出現的物理現象放置在課堂之中,讓學生能夠對物理現象有所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對物理現象進行挖掘,在提高物理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自身全面、健康成長。
(二)情景激趣
由于物理課程是一門具有實踐性與復雜性的課程,要想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就要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物理課程中,有很多內容比較抽象、枯燥,教師就要根據課程的內容創設具有形象性的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物理教師還要對學生的求知特點、求新特點、求趣特點進行結合,并且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各種形式的教學情景,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愉快、真實的環境中輕松掌握物理知識。
(三)實驗激趣
物理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也屬于實驗課程,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需要結合實驗講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才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在實際教學之中,教師進行演示實驗或學生親自進行實驗的情況都比較多。教師要利用好實驗并結合學生的好奇心理,在實驗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通過實驗,促進理解并掌握知識。除此之外,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將學生帶入到實驗之中,將實驗中的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緊密結合,使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他們身邊,從根本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以實驗為樂趣,在生活中養成發現物理、應用物理的習慣。
三、設計課堂問題,激發學生物理思維
在物理課堂之中,成功的課堂提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對問題的設計,并且要根據課程內容進行課堂提問。具體而言,物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2.問題要難易適中;3.在提問時要找準切入點;4.問題要具有價值;5.提問時語言要準確,更多的使用物理術語。適當的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活創新意識,無疑是培養學生物理思維的有效途徑。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物理知識有更好的掌握,對問題進行準確的回答。
四、結合生活式的課堂,提高學生的生活延伸
生活式的課堂有效地拉近了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親切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地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問題,促進學生實際與知識的相連,反之學生也可以有效地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使學生可以舉一反三、靈活運用。例如在學習有關“平面鏡”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一個有關“平面鏡”的問題,來讓學生進行討論探究,使其逐漸地了解有關“平面鏡”的性質和特點,問題如下:有一塊高1米、寬0.8米的平面鏡掛在大廳里,在鏡子的前面有一個亮著的白熾燈泡,問當人們從鏡子前通過時,能看到鏡子中的白熾燈泡的范圍是多少?結合學生的原有認知和個性,學生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認為所看到的范圍與鏡子的寬度有關;有的學生則畫出相應的圖像,細致地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教師要對學生的不同觀點進行整合,在學生的討論和辨析中,將學生的個性思維和觀點進行整合,逐步地總結出了“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和原理”,找到了自己的錯誤原因所在,從而進行了科學、細致的圖示分析,根除了學生的錯誤看法和認識。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學生都擁有自己相對完整和獨立的世界。教師要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自己的知識進行不斷地刷新、跟進和改革,以使自己能夠充分地與新時代的學生接軌,拋棄原來的“機械化、程式化”的課堂模式,構建全新的初中物理課堂,使我們的課堂真正地走向開放化、動態化和個性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