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洪
2015年7月20日----8月3日,我有幸和江津的其它同行們來到江蘇南通,來到南通這座古色古香、滿含詩意的教育名城,參加了江津區小學數學名師培養對象的高端培訓。在這15天的學習活動中,我們認真聆聽了專家精彩的講座,享受了一場教育盛宴;積極與全體學員交流探索,及時分享自己的感悟與體會。我專心聽講、認真記錄、積極思考、主動交流收到了極佳的學習效果,現將學習感想總結如下:
一、總體感覺
(一)領導高度重視
江津區教委、江津教師進修學校及南通高等師范專科學校非常重視此次培訓工作,7月20日上午專門召開了培訓開班典禮,南通教育局余宙副局長親臨會場致歡迎詞;江津教師進修學校張君勇主任作了重要講話,對這次培訓的重要意義、培訓期間的精神狀態、有關學習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培訓期間為我們講課的都是教育界有名的大學教授或特級教師。特別是在小組交流過程中,江津區教委胡建華主任等領導也親臨現場,認真聽取了每一個學員的發言,并且胡主任還對全體學員提出了殷切希望,足見教委領導對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
(二)內容豐富詳實
從培訓內容看,有引領專業成長的各種教育教學的專業培訓;有關注教師健康的心理培訓;還有如何進行團隊打造的管理培訓,甚至還有關注政治動態的國防教育培訓。應該說培訓內容切合實際,內容豐富詳實。培訓部精心的安排,給了我們來了一場徹底的教育思想靈魂的洗禮。
(三)觀點獨到新穎
15天的培訓,各位領導、專家的講解內容詳實、條理清楚、舉例鮮活、觀點新穎、見解獨到,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南通原教育局副局長王笑君與我們分享了南通名師培養工程的設計與實踐思考,讓我們看到了環境對名師成長巨大的推動作用;孫國春老師的《小學數學教材深度解讀的策略》,通過生動形象的案例分析,彰顯了孫老師對教材的深度解讀;蔡宏圣老師的《為理解而教》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為我們進行了講解和論述;徐斌老師的倡導“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潛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漸進中掌握,春風化雨中提升”的“無痕教育”;許衛兵老師的《來一場更為徹底的教學改革》關注“人”的教育,甚至涉及到了“生命科學”的研究;賈真老師為從未思考如何健康休閑的我們送上了一份鮮美的心靈雞湯,讓我們意識到構建美好心靈家園的重要……
(四)教師百花齊放
“中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南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以她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先驅,鑄就了她全國教育高地的地位。李庾南、李吉林、成尚榮、張齊華、華應龍……這些響當當的名師都來自南通,培訓前我很好奇他們如何能把教育辦得如此出色,在這次培訓為我們授課的老師的身上我漸漸悟到了其中的緣由。我們看到好多已成為專家的老師卻還在一線帶班上課,他們傾心教育事業,扎根課堂,追求專業成長的幸福。他們個個懷揣教育夢想,充滿教育智慧,敢于挑戰自我。他們與書籍結緣,與研究作伴、與學生同樂,在不斷進取中散發出誘人的個人魅力,展現著南通教師群體的職業形象,讓我們折服、仰慕。
76歲的李庾南老師,這是一位“為教育生存”的老師。她歷時37年,在教學中不斷研究,豐富她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并利用李庾南數學教學研究所,培養了一大批教改骨干,造就了一支優秀團隊。頭頂無數光環的李老師、雖已是古稀老人,但精神矍鑠,談及教育更是津津樂道,更讓我們感動的是她還堅守在三尺講臺,堅持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實踐者。我想,南通正是有了無數像李老師這樣有著高尚教育情懷的教育者,才創下了如此輝煌的成績。
二、幾點感想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雖遠,行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我想應該把培訓期間的激情澎湃轉化為實際的教育行為。
(一)閱讀助力專業的成長
教師專業成長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閱讀,這是我們在培訓中聽得最多的一種主張。哲學家培根說:“讀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學者,皆成性格。”古人語:“久居幽蘭人自香,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也都是閱讀對一個人人文素養的浸潤和熏陶。通過讀書,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提高綜合能力。作為教師人文素養不僅決定你教學水平的高低,還會滲透到你的人格與個性中,影響到自己的教育觀與教育方式。根據我們的專業、目標、興趣選擇,通過不斷的閱讀,使自己的知識更加淵博,思維更加敏銳,教育教學更加如魚得水。
閱讀不僅僅限于教科書、報章雜志,或是一些簡單的課外書。更要涉獵我國幾千年積淀的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作為數學教師,要大量閱讀數學科教學專著,教育專著,為學科教學的科學性做好保障。“為理解而教”,深入研讀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內容,努力為學生創造數學學習活動與心理認知發展的共振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培訓中特級教師們對教材的深度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學科價值方面,還著眼于挖掘教材內容的生命教育元素,這都得益與教師對數學文化的廣泛閱讀。“溯本求源”,弄清數學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史實,再現其本來面貌,進而逐步探究數學科的文化本質。正如哲學家培根所說的“讀史使人明智”,學生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學習一些數學史知識,可以較好地幫助他們了解數學的發展軌跡,更好地體會數學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感受數學家們刻苦鉆研,勇于開拓和鍥而不舍的精神,這對啟發思維、開闊視野、掌握數學知識以及培養他們良好的數學學習品質都大有益處。
如果說因為以前的閱讀,而今遇到了現在的自己,那么現在的閱讀,就是為了遇見將來更好的自己。培訓回來,我已經買了三本教育教學專著,堅持每天學習。閱讀,我已經行走在路上。
(二)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
課堂教學始終是我們教學最重要的部分,聽了專家的講座及觀摩了通師二附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改善教學技能,我們必須在備課時仔細推敲,精益求精;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在課外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專業知識是根基,必須扎實牢靠,并不斷更新;教學技能是手段,必須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師生互動是平臺,必須師生雙方融洽和諧。
(三)做自己的教育科研
南通高師的潘建教授從“如何做科研、怎樣做好科研”等幾方面為我們教育教學研究指明了研究的方向。潘教授的“要做身邊的研究”,讓“研究”這個曾經一度讓我遙不可及的話題變得輕松而親切。
《學記》說:“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教”是進行教育科研的前提。沒有“教”的科研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潘教授讓教師關注身邊的教育細節,在自己的實踐中找尋研究的話題,做有效的、真實的研究。實實在在地教學,腳踏實地的思考,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捕捉研究的課題內容,自己去親身體驗,在教育科研中成長為一名幸福的老師。
總之,在這次南通的學習過程中,我受益匪淺。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學中我也會逐漸轉變觀念,讓自己也融入到教學改革創新的大集體中。我深知,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培訓班的學習只是一個開始,一個起點,我會把培訓學到的知識,慢慢消化,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作深入的學習,真正把專家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好地提升自己,做一個真正的數學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