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飛
[摘 要] 通過文獻資料的方法,重塑了體育的起源,說明體育來源于“實踐”,體育對現實生活影響深遠。指出建立現代“實踐體育觀”的現實意義,中學體育教學聯系實際的現實意義,以及如何實現中學體育教學從“本本”到“現實”的轉化等。
[關鍵詞] 實踐 新時期 中學 體育教學
1992年8月和2000年8月,中日兩國分別在中國的內蒙古和日本的黑姬山組織了一次探險活動,參加的對象大多是中日兩國7—13歲的小學生。《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少年報》分別以《夏令營中的思考》做了相應的報道。兩次體育探險活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中國孩子遇到困難只會找領隊,日本孩子則自己解決;中國孩子在困境中不知如何自救,日本孩子卻得心應手;中國孩子在探險中磕磕絆絆,怨天尤人,日本孩子則想盡辦法克服困難;中國孩子以病為由,中途退出,日本孩子則帶病上場堅持到底……。雖然這僅僅只是一次探險活動,但也足以讓我們認識,讓我們反思。我們體育教育的現狀可堪擔憂,我們的體育教育已經落后于我們的鄰國,特別是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上,我們的體育教育過于強調運動技能而忽視了培養體育令我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人類因為生存的需要而創造了原始的體育(打獵,逃生等),我們同樣呼吁體育回到現實中去,還體育原有的本色。
一、體育的起源
體育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據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人類早在原始時代就把走、跑、跳躍、投擲、攀登、爬越等作為最基本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的技能和本領傳授給下一代。這是人類教學的萌芽,也是體育活動的萌芽,氏族公社時期,為了擴展土地而出現的斗爭,商周時期的“武舞”,“角試”,秦漢時期的“手搏”,“擊劍”等等,都是早期體育的雛形。由此可見,體育形成于現實生活,發展于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中來,我們期待體育也服務于現實生活,回到現實生活中去。
二、體育教育實現從“本本體育觀”到“實踐體育觀”的轉變
新時期體育發展的主旋律是“以人為本”,所謂“以人為本”即把體育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尊嚴以及人的終極價值聯系起來,以人文精神培養現代人,結合社會實踐,以全面發展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耙匀藶楸尽钡捏w育觀特別強調體育對實踐的影響。體育是為現實生活服務的,“以人為本”的體育觀即“實踐體育觀”的孿生體。體育教學一直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而健康體魄是人全面發展所依附的基礎、健康體魄是人類發展的基本標志、健康體魄是為了更好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換句話說,目前的“本本體育觀”與我們的“實踐體育觀”并不沖突,它們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都是為了社會的長遠發展,而“本本體育觀”卻一步步在靠近“實踐體育觀”,在一步步向“實踐體育觀”轉變。
三、建立現代“實踐體育觀”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1.體育結合實踐是現代體育教學的需要
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育人,即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人才,但體育教學絕不僅僅是死板的傳授學生運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學生組織能力和活動能力的培養,是學生結合實際,解決實際能力的培養。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還是要回到現實生活當中,體育教學必須禁得起現實生活的考驗。
培根說過:“說百次,不如做一次?!斌w育教學依然如此,與其講百次登山探險的注意事項,不如親身參加一次探險活動,這比理論的東西實際的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體育觀”是現代體育教學的必由之路。
2.體育結合實踐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體育早已經和經濟聯系一體,和社會結為聯姻,西方發達國家早已把體育推到了一個新的經濟平臺,體育產業已經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現在傳統的中學體育教學模式是否可以很好的和未來的體育經濟發展相銜接呢?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應試教育把體育淪為副科,過于強調運動技能卻抹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只有把結合現實提到體育教學當中去,讓學生了解體育,了解體育經濟的現狀,把握體育經濟和我國社會主義現狀的紐帶,開發自己的思維,為將來自己踏上社會的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只有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皩嵺`體育觀”就是體育經濟發展的基石和硬道理。
3.體育結合實踐是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
有人說知識就是財富。其實是真正懂得把理論知識可現實生活以及未來聯系在一起的人,知識才會轉化為財富。學校人才的培養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社會注意現代化建設服務,為社會主義培養更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體育教學擔負著為學生提供體質和智力支持的重任,而且體育本事也可以創造無窮的財富,但如果體育教學不能真正的結合現實生活以及充分發揮自我的思維創想未來的話,體育就會像“無實”的知識,亦無法創造出財富。
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德智體全面發展,體育教學很好的結合實踐是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
四、怎樣把中學體育教學推向實踐的范疇中來
1.體育課堂與生活有機結合,使課堂成為生活的課堂
長期以來,體育課就是單純的體育課,很少融入現實生活當中,知識結構過于單一。新課程改革以后,把“健康”融入到了體育課程當中,體育課變成了“體育與健康課”。但是我認為這仍然不夠,除了健康以外,體育課應該還要有更遠的要求,體育課應該密切聯系生活,成為體育生活的課堂。生活中的健康知識,生活中的保健康復知識與行為,生活中的自救知識(如火災后的自救,溺水后的自救,受傷后的自救等),生活中的逃生知識(如地震山洪等自然災害后的逃生,水火中的逃生等),生活中的體育經濟知識,生活中的體育市場,產業等,都是我們體育課堂學習和討論的內容。這樣的課堂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又有助于學生從小把握時代的脈搏,跟隨時代的步伐。
2.運用創設手法,刺激“體育實踐”的深入
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
什么是創設手法呢?創設手法就是假設一定難度的問題,需要學生結合自己和實際,通過努力去克服,從而尋找到達到目標的情景的一種教學手段。創設手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更有效的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更多樣化的體育運動參與方式,有待于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摸索。比如,同樣的障礙有著不同的超越方式,是翻、繞、鉆、爬、跳、還是借助其他器材等,學生可以自我選擇,面積更加廣泛。體育課堂是現實的課堂,體育運動是現實的運動。如果在體育課堂把一些體育項目創設成“翻雪山”,“過草地”,“搶渡大渡河”,“翻越長城”等等,勢必既更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學生體育結合現實生活的能力,這正是我們體育教學的初衷。
體育起源于實踐,體育同時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它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形態和偉大的社會實踐,其意義和價值在于維系人類健康,滿足人類需要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體育也超出了健康的單一范疇,體育開始追求唯美,追求娛樂,追求觀賞,追求“以人為本”,追求與現實的結合,體育就像小船尋找到了港灣,終于回到了實踐的行列當中。毛主席有句話,我們所做一切工作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指導實踐。那么體育教學也不例外,體育從實踐中來,也應該回到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J],北京:中國學校教育,2001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意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孫曉云.夏令營中的較量[Z],網絡:中國教育網,2003
[5]曹衛.構建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觀[J].體育科學 ,2004(3)
[6]張學忠.試論學校體育課程的本質[J].體育科學,2003(2)